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导论 | 第12-25页 |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 第12-15页 |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5-22页 |
(一) 国外有关施特劳斯交响诗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研究动态 | 第15-20页 |
(二) 国内有关施特劳斯交响诗的研究状况与文献资料 | 第20-22页 |
三、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第22-24页 |
四、研究方法与写作体例 | 第24-25页 |
第一章 音乐叙事:交响诗的标题蕴涵与话语方式 | 第25-40页 |
第一节 文学的"叙事" | 第26-29页 |
第二节 音乐的"叙事" | 第29-35页 |
一、音乐叙事的肇始 | 第29-34页 |
二、音乐叙事理论溯源 | 第34-35页 |
第三节 交响诗:"情节"与"表述" | 第35-40页 |
一、交响诗:标题文本—叙述文本 | 第36-37页 |
二、交响诗的叙述方式 | 第37-40页 |
第二章 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语境与历程 | 第40-54页 |
第一节 理性与狂迷:1890年前后的德国 | 第41-45页 |
第二节 探寻叙事与结构的平衡:从《唐璜》到《英雄生涯》 | 第45-49页 |
第三节 文本情节中的叙事话语方式 | 第49-54页 |
一、"反英雄性"叙事模式 | 第49-51页 |
二、"反讽性"叙事范式 | 第51-52页 |
三、"音乐式箴言体"叙事方式 | 第52-54页 |
第三章 标题文本的音乐展示(上):主题发展及其音乐叙事 | 第54-78页 |
第一节 主题材料的生成系统 | 第54-60页 |
一、主题内部形态的关联性 | 第55-58页 |
二、核心动机的衍展性 | 第58-60页 |
第二节 主题的贯穿方式 | 第60-75页 |
一、"点式分解化"主题贯穿 | 第61-62页 |
二、"层式立体化"主题贯穿 | 第62-70页 |
(一) "含混对位" | 第63-65页 |
(二) 双调性叠置 | 第65-67页 |
(三) 有意蕴的多主题并置 | 第67-70页 |
三、"预构式综合化"主题贯穿 | 第70-72页 |
四、"轴式对称化"主题展开 | 第72-75页 |
第三节 主题材料(包括核心动机)的音乐叙事意义 | 第75-78页 |
一、形象造型赋予主题材料的形式建构 | 第75-76页 |
二、情节更迭与戏剧冲突赋予主体材料的运行 | 第76-78页 |
第四章 标题文本的音乐展示(中):结构特征及其音乐叙事 | 第78-115页 |
第一节 "叙事情节"与"音乐呈现" | 第79-81页 |
第二节 静态结构原则与动态进程 | 第81-107页 |
一、奏鸣原则 | 第82-101页 |
(一) 两个呈示部、两个展开部以及省略副部再现的奏鸣曲式 | 第83-86页 |
(二) "扩大"展开部与"综合"再现部的奏鸣曲式 | 第86-91页 |
(三) "收缩"再现部的奏鸣曲式 | 第91-95页 |
(四) "散化主题"的奏鸣曲式 | 第95-101页 |
二、回旋原则 | 第101-103页 |
三、变奏原则 | 第103-104页 |
四、贯穿原则 | 第104-107页 |
第三节 结构思维的再审视 | 第107-111页 |
一、主题的散体形态与结构的聚合力 | 第107页 |
二、"量"的不平衡与"质"的均衡 | 第107-108页 |
三、"聚合情节线"的结构形态:多义性与混合性 | 第108-110页 |
四、结构的混合性 | 第110-111页 |
五、结构原则与文本叙事风格相合 | 第111页 |
第四节 音乐结构中的叙事方式 | 第111-115页 |
一、"情节式"叙事方式 | 第111-113页 |
二、"叙议式"叙事方式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标题文本的音乐展示(下):织体形态与配器风格中的音乐叙事 | 第115-141页 |
第一节 音响的织体形态 | 第116-126页 |
一、点描性织体形态 | 第117-120页 |
二、线性分层的织体形态 | 第120-122页 |
三、块状对置的织体形态 | 第122-125页 |
四、镶嵌式织体形态 | 第125-126页 |
第二节 音色的组织方式 | 第126-131页 |
一、音色的叠加与消减 | 第127-129页 |
二、音色的衔接 | 第129-131页 |
第三节 管弦乐音色与其它音乐要素的结合 | 第131-135页 |
一、与主题发展方式相吻合的音色布局 | 第132-133页 |
二、与特定结构原则相吻合的管弦乐技法布局 | 第133-135页 |
(一) 与主题性格相对应的音色布局 | 第133-134页 |
(二) 与段落结构相对应的音色布局 | 第134-135页 |
第四节 音响(配器)特性的叙事方式 | 第135-141页 |
一、描绘性叙事 | 第135-137页 |
二、渲染性叙事 | 第137-139页 |
三、哲理性叙事 | 第139-141页 |
第六章 施特劳斯交响诗的音乐叙事理路 | 第141-156页 |
第一节 交响诗:叙述特性、叙述主体、叙述情节 | 第142-147页 |
一、交响诗的叙述特性:二重性 | 第142-144页 |
(一) 确定性——标题文本的赋予 | 第142-143页 |
(二) 不确定性——保持纯音乐的特性 | 第143-144页 |
二、文本作者与作曲家的"二重叙事" | 第144-146页 |
三、音乐叙事中的情节描写 | 第146-147页 |
第二节 施特劳斯交响诗中的叙事性手法及存在形态 | 第147-153页 |
一、施特劳斯交响诗中的叙事性手法 | 第147-151页 |
(一) 主题(动机):标题文本中主要形象的全面外化和符号化 | 第147-149页 |
(二) 结构:叙事情节的自然转换和接合 | 第149-150页 |
(三) 配器与音响织体:意象叙述 | 第150-151页 |
二、施特劳斯交响诗中叙事性因素的存在形态 | 第151-153页 |
(一) "显在叙述层" | 第151-152页 |
(二) "潜在叙述层" | 第152页 |
(三) "意象叙述层" | 第152-153页 |
第三节 施特劳斯交响诗中叙事性因素的功能 | 第153-156页 |
一、叙事性因素的表意功能 | 第153-154页 |
二、叙事性因素的理性功能 | 第154页 |
三、叙事性因素的结构功能 | 第154-156页 |
结论 | 第156-159页 |
附录 | 第159-187页 |
附录一、施特劳斯编年表 | 第159-162页 |
附录二、施特劳斯作品表 | 第162-166页 |
附录三、19世纪末施特劳斯交响诗在德国的上演情况 | 第166-173页 |
附录四、1888-1908施特劳斯交响诗在美国的上演情况 | 第173-176页 |
附录五、有关施特劳斯交响诗创作的部分图片与资料 | 第176-183页 |
附录六、论文涉及人名索引 | 第183-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195页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第187-191页 |
二、英文参考文献 | 第191-194页 |
三、乐谱及音响资料 | 第194-195页 |
后记 | 第195-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