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课程论文

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9页
第一部分: 绪论第9-13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0页
 三、文献综述第10-11页
 四、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第11-12页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2-13页
第二部分: 隐性课程概述第13-24页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第13-15页
 二、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第15-16页
 三、隐性课程的类型和构成要素第16-17页
 四、隐性课程的特点第17-19页
 五、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第19-24页
第三部分: 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第24-30页
 一、隐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和意义探求第24-27页
 二、隐性课程在高校中的具体表现第27页
 三、我国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现状反思第27-30页
第四部分: 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第30-42页
 一、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的基本概念第30-33页
 二、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的内容第33页
 三、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的对象第33-34页
 四、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的评价主体第34-35页
 五、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的方法第35-37页
 六、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的指标体系第37页
 七、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的类型划分第37-39页
 八、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的作用和意义第39-40页
 九、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的局限性第40-42页
第五部分: 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的研究现状第42-47页
 一、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研究的理论现状第42-45页
 二、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的实践现状第45-47页
第六部分: 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分析第47-60页
 一、目标评价模式第47-50页
 二、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第50-51页
 三、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第51-54页
 四、差距评价模式第54-55页
 五、CSE评价模式第55-57页
 六、回应评价模式第57-60页
第七部分: 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的元评价分析第60-66页
 一、高校隐性课程评价元评价的界定第60页
 二、高校隐性课程评价元评价的意义第60-61页
 三、高校隐性课程评价元评价的内容第61-64页
 四、高校隐性课程评价元评价的机制第64-66页
第八部分: 结语第66-67页
注释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0页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综合类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下一篇: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