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9-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一)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二)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 文献资料简介 | 第10-11页 |
(二) 现有研究成果 | 第11-13页 |
(三)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四、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一) 研究的难点 | 第13-14页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页 |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部分 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概述 | 第15-22页 |
一、相关概念阐述 | 第15-16页 |
(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 | 第15页 |
(二) 研究型大学 | 第15-16页 |
(三) 人才培养国际化 | 第16页 |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必要性 | 第16-19页 |
(一) 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 第16-17页 |
(二) 是提高我国高层次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 第17-18页 |
(三) 是增强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 第18页 |
(四) 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 第18-19页 |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和优势所在 | 第19-22页 |
(一) 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坚实的物质保障 | 第19-20页 |
(二) 发达的信息通讯网络为其提供了便捷的知识载体和有效的信息沟通工具 | 第20页 |
(三) 研究型大学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国际化的诉求为其提供了内在动力 | 第20-22页 |
第三部分 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实践探索 | 第22-30页 |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国际化 | 第22页 |
二、师资队伍和学术氛围的国际化 | 第22-24页 |
三、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 第24-25页 |
四、实施中外"强强联合"培养计划 | 第25-27页 |
五、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 | 第27-28页 |
六、开设暑期学校 | 第28页 |
七、共创合作交流平台 | 第28-30页 |
第四部分 境外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经验及启示 | 第30-35页 |
一、制定了国际化的目标和理念 | 第30-31页 |
二、设置了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 第31页 |
三、有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31-32页 |
四、把留学生教育上升到争夺高层次人才的战略 | 第32页 |
五、高度重视国际化的师资构成 | 第32-33页 |
六、尽可能实现多元化的生源构成 | 第33页 |
七、设立世界研究型大学联盟组织 | 第33-35页 |
第五部分 进一步加强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对策和建议 | 第35-43页 |
一、牢固树立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 第35页 |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学校党政管理人员的国际化 | 第35-37页 |
三、重视外语教学,积极开展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 第37-38页 |
四、进一步拓宽中外联合培养的空间、规模和模式 | 第38-39页 |
五、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 第39页 |
六、紧抓"211工程"和"985工程"历史发展机遇,采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 第39-40页 |
七、积极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 | 第40-41页 |
八、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国际空间 | 第41页 |
九、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 第41-43页 |
注释 | 第43-4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