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问题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在线异步交互行为 | 第16-17页 |
2.1.2 学习干预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2.1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2.2.2 三元交互决定论 | 第19-20页 |
2.2.3 干预反应模型 | 第20-22页 |
2.3 在线异步交互相关研究 | 第22-26页 |
2.4 学习干预相关研究 | 第26-29页 |
3 在线异步交互行为干预策略的提出 | 第29-34页 |
3.1 促进在线异步交互的策略 | 第29-30页 |
3.2 在线学习环境中的干预策略 | 第30页 |
3.3 在线异步交互行为干预策略的提出 | 第30-34页 |
3.3.1 预防策略 | 第31页 |
3.3.2 激发策略 | 第31-32页 |
3.3.3 提示策略 | 第32页 |
3.3.4 监控策略 | 第32-33页 |
3.3.5 反馈策略 | 第33-34页 |
4 在线异步交互行为干预的设计与实施 | 第34-83页 |
4.1 《教育传播学》课程在线异步交互实践前期准备 | 第34-40页 |
4.1.1 《教育传播学》课程概述 | 第34-36页 |
4.1.2 研究工具设计 | 第36-37页 |
4.1.3 学习者在线异步交互行为问题分析 | 第37-40页 |
4.2 第一轮在线异步交互行为干预的设计与实施 | 第40-52页 |
4.2.1 第一轮干预设计 | 第40-43页 |
4.2.2 干预实施 | 第43-46页 |
4.2.3 实践效果分析 | 第46-49页 |
4.2.4 小结及策略修正 | 第49-52页 |
4.3 第二轮在线异步交互行为干预的设计与实施 | 第52-62页 |
4.3.1 第二轮干预设计 | 第52-53页 |
4.3.2 干预实施 | 第53-56页 |
4.3.3 实践效果分析 | 第56-60页 |
4.3.4 小结及策略修正 | 第60-62页 |
4.4 第三轮在线异步交互行为干预的设计与实施 | 第62-71页 |
4.4.1 第三轮干预设计 | 第62-63页 |
4.4.2 干预实施 | 第63-67页 |
4.4.3 实践效果分析 | 第67-70页 |
4.4.4 小结 | 第70-71页 |
4.5 在线异步交互行为干预满意度分析 | 第71-78页 |
4.6 实践总结与反思 | 第78-83页 |
4.6.1 实践总结 | 第78-80页 |
4.6.2 反思 | 第80-83页 |
5 研究总结 | 第83-8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83页 |
5.2 研究创新 | 第83-84页 |
5.3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 | 第89-95页 |
附录一 《教育传播学》课程模块五、八、十五讨论总结 | 第89-92页 |
附录二 《教育传播学》课程在线异步交互行为干预满意度调查问卷 | 第92-9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