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益生菌 | 第13-19页 |
1.1.1 益生菌的概念及分类 | 第13-14页 |
1.1.2 益生菌的作用及其机制 | 第14-17页 |
1.1.3 益生菌产品 | 第17-19页 |
1.2 益生菌的筛选 | 第19页 |
1.3 开菲尔乳杆菌 | 第19-23页 |
1.3.1 开菲尔及开菲尔粒 | 第19-20页 |
1.3.2 开菲尔粒的菌相组成 | 第20-22页 |
1.3.3 开菲尔乳杆菌生理学特性 | 第22页 |
1.3.4 开菲尔乳杆菌的功能性 | 第22-23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2章 开菲尔乳杆菌KL22的鉴定及抗生素敏感性评价 | 第25-37页 |
2.1 材料与设备 | 第25-2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6-29页 |
2.2.1 菌落形态及理化指标检测 | 第26-27页 |
2.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7-28页 |
2.2.3 基于RAPD技术KL22株水平的鉴定 | 第28页 |
2.2.4 抗生素敏感试验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2.3.1 菌株KL22的菌落形态及理化指标鉴定结果 | 第29-30页 |
2.3.2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KL22分类鉴定 | 第30-34页 |
2.3.3 菌株KL22的RAPD指纹图谱 | 第34-35页 |
2.3.4 抗生素敏感试验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开菲尔乳杆菌KL22的功能性初步研究 | 第37-54页 |
3.1 材料与设备 | 第37-39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9-43页 |
3.2.1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9页 |
3.2.2 耐酸耐胆盐试验 | 第39页 |
3.2.3 疏水性试验 | 第39-40页 |
3.2.4 自凝聚力试验 | 第40页 |
3.2.5 细胞粘附试验 | 第40-41页 |
3.2.6 抗氧化试验 | 第41-42页 |
3.2.7 菌株诱导Caco-2细胞中基因的表达试验 | 第42页 |
3.2.8 菌株降胆固醇能力的测定 | 第42-4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3页 |
3.3.1 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 第43页 |
3.3.2 耐酸耐胆盐试验结果 | 第43-45页 |
3.3.3 疏水性试验结果 | 第45-46页 |
3.3.4 自凝聚力试验结果 | 第46页 |
3.3.5 粘附性试验结果 | 第46-48页 |
3.3.6 抗氧化试验结果 | 第48-51页 |
3.3.7 菌株KL22诱导Caco-2细胞中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变化 | 第51-52页 |
3.3.8 菌株KL22的降胆固醇能力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开菲尔乳杆菌KL22的发酵特性研究 | 第54-62页 |
4.1 材料与设备 | 第54-55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55-56页 |
4.2.1 产酸能力测定 | 第55页 |
4.2.2 自溶性试验 | 第55页 |
4.2.3 最适发酵糖类的选择 | 第55页 |
4.2.4 最适发酵温度的选择 | 第55-56页 |
4.2.5 单菌株发酵乳在保存过程中的菌数和pH变化 | 第5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4.3.1 菌株在改良MRS中的产酸性能测定结果 | 第56-57页 |
4.3.2 自溶性试验结果 | 第57-58页 |
4.3.4 开菲尔乳杆菌KL22最适发酵糖的确定 | 第58-59页 |
4.3.5 最适发酵温度的确定 | 第59-60页 |
4.3.6 菌株在牛乳中的菌数和pH变化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开菲尔乳杆菌KL22在发酵乳中的应用研究 | 第62-73页 |
5.1 材料与设备 | 第62-63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63-65页 |
5.2.1 凝乳试验 | 第63页 |
5.2.2 发酵乳保质期内理化指标的检测 | 第63-64页 |
5.2.3 发酵乳保质期内微生物的检测 | 第64页 |
5.2.4 发酵乳感官鉴评 | 第64-6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1页 |
5.3.1 凝乳时间 | 第65-66页 |
5.3.2 发酵乳保质期内理化指标的变化 | 第66-69页 |
5.3.3 保质期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 第69-70页 |
5.3.4 感官评价结果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展望 | 第75-76页 |
创新点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