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船舶工程论文--船舶原理论文

冰碰载荷作用下船体板的冲击动力响应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2-16页
        1.2.1 海冰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研究第12-14页
        1.2.2 海冰与船舶碰撞的结构动力响应研究第14-16页
        1.2.3 冰的材料模型研究第16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6-18页
第2章 碰撞的基本理论与数值仿真方法第18-23页
    2.1 概论第18页
    2.2 有限元基本原理第18-19页
    2.3 显式分析理论第19-20页
    2.4 LS-DYNA软件介绍第20页
    2.5 碰撞的有限元方程第20-21页
    2.6 碰撞仿真中的沙漏控制第21-22页
    2.7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船体板/加筋板-冰碰撞实验第23-45页
    3.1 概述第23页
    3.2 实验模型第23-29页
        3.2.1 实验设备第23-26页
        3.2.2 实验数据采集仪器第26-29页
    3.3 冰的制备第29-31页
    3.4 材料实验第31-35页
        3.4.1 板材拉伸试验第31-33页
        3.4.2 冰的压缩实验第33-35页
    3.5 光板和加筋板-冰碰撞实验方案第35-36页
    3.6 实验准备和过程第36页
    3.7 光板-冰碰撞实验第36-40页
        3.7.1 加速度测量第37-38页
        3.7.2 速度测量第38页
        3.7.3 变形测量第38-40页
    3.8 加筋板-冰碰撞实验第40-43页
    3.9 误差分析第43-44页
    3.10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船体板/加筋板-冰碰撞数值仿真研究第45-54页
    4.1 概述第45页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5-49页
        4.2.1 船体板模型第45-46页
        4.2.2 浮冰模型第46-47页
        4.2.3 网格划分第47-48页
        4.2.4 生成Part第48页
        4.2.5 接触形式第48页
        4.2.6 K文件处理第48-49页
    4.3 光板-冰碰撞数值仿真第49-51页
        4.3.1 数值仿真结果分析第49-50页
        4.3.2 数值仿真可靠性分析第50-51页
    4.4 加筋板-冰碰撞数值仿真第51-52页
        4.4.1 数值仿真结果分析第51页
        4.4.2 数值仿真可靠性分析第51-52页
    4.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5章 船体板/加筋板-冰碰撞数值仿真参数分析第54-86页
    5.1 概述第54页
    5.2 初始撞击速度的影响第54-58页
        5.2.1 碰撞力第55页
        5.2.2 船体板损伤变形第55-57页
        5.2.3 结构吸能第57页
        5.2.4 浮冰的损伤变形第57-58页
    5.3 浮冰质量的影响第58-62页
        5.3.1 碰撞力第58-59页
        5.3.2 船体板损伤变形第59-60页
        5.3.3 结构吸能第60-61页
        5.3.4 浮冰的损伤变形第61-62页
    5.4 浮冰厚度的影响第62-66页
        5.4.1 碰撞力第62-63页
        5.4.2 船体板损伤变形第63-64页
        5.4.3 结构吸能第64-65页
        5.4.4 浮冰的损伤变形第65-66页
    5.5 楔形冰角度的影响第66-69页
        5.5.1 碰撞力第66-67页
        5.5.2 船体板损伤变形第67-68页
        5.5.3 结构吸能第68-69页
        5.5.4 浮冰的损伤变形第69页
    5.6 船体板的厚度的影响第69-73页
        5.6.1 碰撞力第70页
        5.6.2 船体板损伤变形第70-72页
        5.6.3 结构吸能第72页
        5.6.4 浮冰的损伤变形第72-73页
    5.7 冰-板碰撞与刚体-板碰撞的对比第73-74页
    5.8 加强筋数量的影响第74-78页
    5.9 加强筋形式的影响第78-80页
    5.10 加筋宽度的影响第80-82页
    5.11 加筋厚度的影响第82-85页
    5.12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6.1 结论第86-87页
    6.2 创新点第87页
    6.3 展望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市中小家族企业新生代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下一篇:峰峰矿区供电公司绩效考评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