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未来时间洞察力 | 第11-13页 |
1.1.1 未来时间洞察力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1.1.2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测量工具 | 第11-12页 |
1.1.3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 同伴依恋 | 第13-16页 |
1.2.1 同伴依恋的概念 | 第13-14页 |
1.2.2 同伴依恋的测量工具 | 第14-15页 |
1.2.3 同伴依恋的现状研究 | 第15-16页 |
1.3 自我同一性 | 第16-21页 |
1.3.1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 第16-17页 |
1.3.2 自我同一性的测量工具 | 第17-18页 |
1.3.3 自我同一性的现状研究 | 第18-21页 |
第二章 研究设想 | 第21-23页 |
2.1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2.1.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2.1.2 实践意义 | 第21-22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研究一高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同伴依恋、自我同一性现状分析 | 第23-37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3.2.3 施测过程 | 第25页 |
3.2.4 统计方法 | 第25页 |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5-34页 |
3.3.1 高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现状分析 | 第25-28页 |
3.3.2 高职生同伴依恋的现状分析 | 第28-31页 |
3.3.3 高职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分析 | 第31-34页 |
3.4 小结 | 第34-37页 |
第四章 研究二 高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同伴依恋、自我同一性关系研究 | 第37-43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7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37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37页 |
4.2.3 统计方法 | 第3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4.3.1 高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同伴依恋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4.3.2 高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同伴依恋与自我同一性的回归分析 | 第38-39页 |
4.4 高职生同伴依恋作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39-41页 |
4.5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总讨论 | 第43-51页 |
5.1 高职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特点 | 第43-44页 |
5.1.1 高职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总体状况 | 第43页 |
5.1.2 高职生自我同一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3-44页 |
5.2 高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同伴依恋的特点 | 第44-46页 |
5.2.1 高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特点 | 第44-45页 |
5.2.2 高职生同伴依恋的特点 | 第45-46页 |
5.3 高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同伴依恋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 第46-48页 |
5.4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第48页 |
5.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8-51页 |
5.5.1 本研究的不足 | 第48-49页 |
5.5.2 展望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