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研究缘由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四、当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12-17页 |
第一节 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经济背景 | 第12-13页 |
一、农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 第12-13页 |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 | 第13页 |
第二节 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 | 第14-16页 |
一、先秦儒家的德育传统 | 第14页 |
二、北宋理学的深刻影响 | 第14-15页 |
三、南宋湖湘学派的有效吸收 | 第15页 |
四、佛学思想的批判借鉴 | 第15-16页 |
第四节 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家庭背景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朱熹德育思想的理论体系 | 第17-22页 |
第一节 朱熹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17-19页 |
一、教事——小学阶段 | 第17-18页 |
二、教理——大学阶段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朱熹德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19-20页 |
一、浓厚的封建色彩 | 第19页 |
二、讲究“内外配合”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朱熹德育思想的目标 | 第20-22页 |
一、明伦理——基本目标 | 第20页 |
二、做圣贤——最终目标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朱熹德育思想的途径与方法 | 第22-34页 |
第一节 朱熹德育思想的途径 | 第22-29页 |
一、学校教育 | 第22-24页 |
二、自我教育 | 第24-26页 |
三、社会教育 | 第26-28页 |
四、家庭教育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朱熹德育思想的方法 | 第29-34页 |
一、启发善诱法 | 第29-30页 |
二、循序渐进法 | 第30-31页 |
三、因材施教法 | 第31页 |
四、自我教育法 | 第31-32页 |
五、躬身实践法 | 第32-33页 |
六、养成教育法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朱熹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34-42页 |
第一节 朱熹德育思想的主要贡献 | 第34-35页 |
一、提供宝贵的德育方法 | 第34页 |
二、编写了众多德育教材 | 第34-35页 |
三、历史局限性 | 第35页 |
第二节 对当今高校德育工作的借鉴价值 | 第35-42页 |
一、明确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 | 第35-36页 |
二、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 | 第36-38页 |
三、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和水平 | 第38-39页 |
四、确保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 第39页 |
五、采用有效的德育方法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