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页 |
二、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 第9-14页 |
(一) 语气副词研究 | 第10页 |
(二) 语气副词“倒”、“却”和“反而”的相关本体研究 | 第10-13页 |
1 、关于语气副词“倒”的研究 | 第10-11页 |
2 、关于语气副词“却”的研究 | 第11-12页 |
3 、关于语气副词“反而”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 语气副词“倒”、“却”和“反而”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第13-14页 |
三、研究对象、方法和语料来源说明 | 第14-15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三) 语料来源 | 第14-15页 |
第一章 语气副词“倒”、“却”和“反而”语义对比 | 第15-29页 |
第一节 语气副词“倒”的语义 | 第15-20页 |
第二节 语气副词“却”的语义 | 第20-23页 |
第三节 语气副词“反而”的语义 | 第23-25页 |
第四节 语气副词“倒”、“却”和“反而”语义对比 | 第25-29页 |
第二章 “倒气”、“却”和“反而”的位置及搭配情况分析 | 第29-37页 |
第一节 “倒”的位置及搭配情况分析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却”的位置及搭配情况分析 | 第30-32页 |
第三节 “反而”的位置及搭配情况分析 | 第32-34页 |
第四节 “倒”、“却”和“反而”位置及搭配情况比较 | 第34-37页 |
第三章 语气副词“倒”、“却”和“反而”的汉英对比研究 | 第37-43页 |
第一节 汉英副词比较 | 第37-38页 |
一、英汉副词的定义及分类的比较 | 第37-38页 |
二、汉英副词功能的比较 | 第38页 |
第二节 语气副词“倒”的汉英对比分析 | 第38页 |
第三节 语气副词“却”的汉英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第四节 语气副词“反而”的汉英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40-43页 |
第四章 留学生语气副词“倒”、“却”和“反而”使用的偏误分析 | 第43-51页 |
第一节 留学生学习语气副词“倒”、“却”和“反而”统计分析 | 第43-45页 |
第二节 留学生习得“倒”、“却”和“反而”的偏误分析 | 第45-48页 |
一、错序 | 第46页 |
二、误用 | 第46-47页 |
三、遗漏 | 第47页 |
四、误加 | 第47-48页 |
第三节 留学生“倒”、“却”和“反而”的偏误成因分析 | 第48-51页 |
一、母语负迁移 | 第49页 |
二、目的语规则泛化 | 第49-50页 |
三、教材及教学的潜在误导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教学建议 | 第51-55页 |
第一节 教材层面 | 第51-52页 |
一、完善教材解析 | 第51页 |
二、提高语气副词复现率 | 第51-52页 |
三、改进外语注释 | 第52页 |
第二节 教学层面 | 第52页 |
一、创设适宜的情景 | 第52页 |
二、加强对比教学 | 第52页 |
三、注重纠正偏误 | 第52页 |
第三节 教师层面 | 第52-55页 |
一、完善本体知识 | 第53页 |
二、遵循教学原则 | 第53页 |
三、掌握教学技巧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个人简历 | 第6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