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2-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 第12页 |
1.1.2 “先行组织者”符合新课改要求,有助于促进有意义地理学习 | 第12-13页 |
1.1.3 地理教材中缺少必要的“先行组织者” | 第13页 |
1.1.4 地理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应用研究较少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1 国外关于“先行组织者”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关于“先行组织者”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页 |
1.4 拟研究问题 | 第20-21页 |
1.5 技术线路 | 第21页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21-23页 |
2 “先行组织者”理论概述 | 第23-31页 |
2.1 “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 第23页 |
2.2 “先行组织者”的分类 | 第23-24页 |
2.2.1 根据“先行组织者”与学习内容的关系进行分类 | 第23-24页 |
2.2.2 根据“先行组织者”的作用进行分类 | 第24页 |
2.3 “先行组织者”的功能 | 第24-27页 |
2.3.1 增强学习兴趣 | 第25-26页 |
2.3.2 提供储备知识 | 第26页 |
2.3.3 促进记忆编码 | 第26页 |
2.3.4 提取和迁移知识 | 第26-27页 |
2.4 “先行组织者”的理论基础——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第27-30页 |
2.4.1 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2.4.2 发生条件 | 第28页 |
2.4.3 动机因素 | 第28-29页 |
2.4.4 同化模式 | 第29-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3 “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条件 | 第31-36页 |
3.1 学生条件 | 第31-32页 |
3.1.1 学生的知识条件 | 第31-32页 |
3.1.2 学生的生活体验条件 | 第32页 |
3.2 学习内容的条件 | 第32-35页 |
3.2.1 学习内容较生僻 | 第33页 |
3.2.2 学习内容难度大 | 第33-35页 |
3.3 小结 | 第35-36页 |
4 “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与应用的程序 | 第36-46页 |
4.1 “先行组织者”在地理教学中设计的程序 | 第36-42页 |
4.1.1 分析新知,联系旧知 | 第36页 |
4.1.2 选用合适的类型 | 第36-39页 |
4.1.3 选择适当的呈现形式 | 第39-42页 |
4.2 “先行组织者”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程序 | 第42-45页 |
4.3 小结 | 第45-46页 |
5 “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 第46-52页 |
5.1 实验准备阶段 | 第46-47页 |
5.1.1 研究假设 | 第46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46页 |
5.1.3 被试的选定 | 第46页 |
5.1.4 材料选定和教案设计 | 第46页 |
5.1.5 测试材料 | 第46-47页 |
5.2 实验实施 | 第47-48页 |
5.2.1 初测 | 第47页 |
5.2.2 实验操作 | 第47页 |
5.2.3 即时测验与延时测验 | 第47-48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5.3.1 “先行组织者”的运用对学生学习与保持的影响 | 第48页 |
5.3.2 “先行组织者”的运用对不同程度学生的影响 | 第48-50页 |
5.3.3 “先行组织者”的运用对不同知识的影响 | 第50-51页 |
5.4 小结 | 第51-5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52-53页 |
6.2 存在问题 | 第53页 |
6.3 前景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