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小学体育课程对学童体适能发展之比较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问题背景与动机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待答问题 | 第12-13页 |
1.4 研究范围与限制 | 第13-14页 |
1.4.1 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1.4.2 研究限制 | 第14页 |
1.5 名词释义 | 第14-15页 |
1.6 研究的重要性 | 第15-17页 |
1.6.1 政策层面 | 第15-16页 |
1.6.2 学术层面 | 第16页 |
1.6.3 实务层面 | 第16-17页 |
2. 文献探讨 | 第17-39页 |
2.1 两岸体育课程 | 第17-27页 |
2.1.1 体育课程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2 两岸体育课程的沿革 | 第18-22页 |
2.1.3 两岸体育课程的内涵 | 第22-26页 |
2.1.4 两岸的体育课程特色 | 第26-27页 |
2.2 体适能之定义与意涵 | 第27-33页 |
2.2.1 体适能的概念与定义 | 第27-28页 |
2.2.2 两岸的体适能检测内涵与实施方式比较 | 第28-33页 |
2.3 两岸学童体适能现况 | 第33-35页 |
2.3.1 大陆学童体适能现况 | 第33页 |
2.3.2 台湾学童体适能现况 | 第33-35页 |
2.4 比较教育方法 | 第35-37页 |
2.4.1 比较教育的目的 | 第35页 |
2.4.2 比较研究的四阶段步骤 | 第35-37页 |
2.5 两岸体育课程与体适能比较实证研究探讨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39-51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3.1.1 文献分析法 | 第39页 |
3.1.2 比较教育研究法 | 第39-40页 |
3.1.3 检测法 | 第40页 |
3.2 研究架构 | 第40-41页 |
3.3 研究流程 | 第41-42页 |
3.4 检测对象与研究工具 | 第42-44页 |
3.4.1 检测对象 | 第43页 |
3.4.2 研究工具 | 第43-44页 |
3.4.3 研究工具的信效度 | 第44页 |
3.5 体适能检测工具与实施 | 第44-49页 |
3.5.1 身体质量 | 第45-46页 |
3.5.2 坐姿体前弯 | 第46-47页 |
3.5.3 一分钟屈膝仰卧起坐 | 第47-48页 |
3.5.4 立定跳远 | 第48-49页 |
3.5.5 800公尺跑走 | 第49页 |
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9-51页 |
3.6.1 质的部分 | 第49页 |
3.6.2 量的部分 | 第49-51页 |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1-67页 |
4.1 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差异分析 | 第51-57页 |
4.1.1 两岸小学体育课程基本理念的差异 | 第51-52页 |
4.1.2 两岸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差异 | 第52-54页 |
4.1.3 两岸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差异 | 第54-56页 |
4.1.4 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方式的差异 | 第56-57页 |
4.2 分析两岸小学体育课程实施现况 | 第57-61页 |
4.2.1 两岸小学体育课程理念实施现况 | 第57-58页 |
4.2.2 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实施现况 | 第58页 |
4.2.3 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实施现况 | 第58-60页 |
4.2.4 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时数实施现况 | 第60-61页 |
4.3 两岸小学体育课程对学童体适能发展的影响 | 第61-67页 |
4.3.1 对两岸学童BMI发展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2 对两岸学童柔软度发展的影响 | 第63页 |
4.3.3 对两岸学童肌肉适能发展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4 对两岸学童心肺适能发展的影响 | 第64-65页 |
4.3.5 对两岸学童总体适能的发展分析 | 第65-67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7-71页 |
5.1 结论 | 第67-69页 |
5.2 建议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