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8页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17-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9-20页 |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0-21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20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21页 |
(二)实践价值 | 第21-22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一)元认知干预 | 第23-24页 |
(二)反馈 | 第24-25页 |
(三)学习表现 | 第25页 |
六、论文结构 | 第25-28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28-49页 |
一、元认知干预研究 | 第28-34页 |
(一)元认知概念与构成 | 第28-30页 |
(二)元认知干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30-31页 |
(三)元认知干预途径与方法 | 第31-34页 |
二、元认知测评 | 第34-37页 |
(一)传统元认知测评方法 | 第34-36页 |
(二)基于学习分析的元认知测评 | 第36-37页 |
三、反馈作用过程与维度 | 第37-42页 |
(一)反馈的类型 | 第37页 |
(二)反馈作用模型 | 第37-41页 |
(三)反馈与元认知 | 第41-42页 |
四、网络学习环境下反馈设计与实践 | 第42-47页 |
(一)相关技术与工具支持 | 第43-45页 |
(二)反馈设计与实践 | 第45-47页 |
五、研究述评 | 第47-49页 |
第三章 网络学习环境下基于反馈的元认知干预模型 | 第49-68页 |
一、基于反馈的元认知干预模型理论支撑 | 第49-53页 |
(一)社会认知理论及启示 | 第49-51页 |
(二)社会比较理论及启示 | 第51-52页 |
(三)境脉学习理论及启示 | 第52页 |
(四)反馈干预理论及启示 | 第52-53页 |
二、基于反馈的元认知干预模型构建 | 第53-58页 |
(一)模块构成 | 第54-56页 |
(二)模块关联 | 第56-57页 |
(三)模型要素 | 第57-58页 |
(四)干预原则 | 第58页 |
三、学习者视角下基于反馈的元认知干预 | 第58-64页 |
(一)基于评价型反馈的元认知干预 | 第60-61页 |
(二)基于描述型反馈的元认知干预 | 第61-62页 |
(三)基于提示型反馈的元认知干预 | 第62页 |
(四)元认知作用下的学习表现数据生成 | 第62-64页 |
四、教师视角下的反馈设计 | 第64-68页 |
(一)以元认知干预为目的 | 第65-66页 |
(二)以学习表现为基础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基于反馈的元认知干预策略 | 第68-77页 |
一、反馈设计框架 | 第68-69页 |
二、基于评价型反馈的元认知干预策略 | 第69-71页 |
(一)徽章反馈策略 | 第69-70页 |
(二)积分反馈策略 | 第70页 |
(三)言语评论策略 | 第70-71页 |
三、基于描述型反馈的元认知干预策略 | 第71-73页 |
(一)知识地图反馈 | 第71-72页 |
(二)学习路径反馈 | 第72页 |
(三)对照单反馈 | 第72-73页 |
四、基于提示型反馈的元认知干预策略 | 第73-77页 |
(一)学习进度导航 | 第73-74页 |
(二)接续学习内容提示 | 第74-75页 |
(三)学习策略指引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第77-117页 |
一、研究方案与目的 | 第77-78页 |
二、研究工具 | 第78-83页 |
(一)元认知问卷 | 第78-83页 |
(二)访谈提纲 | 第83页 |
(三)数据收集与学习分析工具 | 第83页 |
三、基于评价型反馈的元认知干预实验 | 第83-93页 |
(一)实验设计 | 第83-88页 |
(二)结果分析 | 第88-93页 |
四、基于描述型反馈的元认知干预实验 | 第93-104页 |
(一)实验设计 | 第93-99页 |
(二)结果分析 | 第99-104页 |
五、基于提示型反馈的元认知干预实验 | 第104-111页 |
(一)实验设计 | 第104-106页 |
(二)结果分析 | 第106-111页 |
六、持久性分析 | 第111-113页 |
(一)评价型反馈干预效果持久性 | 第111-112页 |
(二)描述型反馈干预效果持久性 | 第112页 |
(三)提示型反馈干预效果持久性 | 第112-113页 |
七、相关性分析 | 第113-117页 |
第六章 综合讨论 | 第117-125页 |
一、基于反馈的元认知干预适用维度 | 第117-119页 |
二、基于反馈的元认知干预适用学习者类型 | 第119-121页 |
三、基于反馈的元认知干预适用方法 | 第121-122页 |
(一)以学习分析结果为内容或依据的设计方法 | 第121页 |
(二)结合问卷、访谈、学习分析的元认知测评方法 | 第121-122页 |
四、相关建议 | 第122-125页 |
(一)注意反馈的客观性,减少元认知偏差造成的过度自信 | 第122-123页 |
(二)关注反馈的协作性,加强同伴对元认知干预效果的影响 | 第123页 |
(三)降低反馈的依赖性,促进对元认知的持久影响 | 第123-125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25-131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125-128页 |
(一)基于反馈的元认知干预模型 | 第125-126页 |
(二)基于反馈的元认知干预策略 | 第126-127页 |
(三)实证研究 | 第127-128页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128-129页 |
三、研究展望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3页 |
附录 | 第143-161页 |
后记 | 第161-163页 |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