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存在句及其教学问题研究--以“有”字存在句和“There be”结构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7-12页 |
第一章 汉、英存在句的构成及功能 | 第12-22页 |
第一节 汉、英存在句的构成 | 第12-15页 |
一、“存在”和“存在句” | 第12-13页 |
二、“有”字存在句 | 第13-15页 |
第二节 表存在的英语There be句型 | 第15-18页 |
一、英语中存在“有” | 第15-17页 |
二、英语There be句型主要结构 | 第17-18页 |
第三节 “有”字存在句与There be句型对比 | 第18-22页 |
一、相似点 | 第18-19页 |
二、差异点 | 第19-20页 |
三、可对译与不可对译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有”字存在句习得偏误分析 | 第22-31页 |
第一节 “有”字存在句偏误情况统计 | 第22-25页 |
一、遗漏偏误 | 第22-23页 |
二、误代偏误 | 第23-24页 |
三、误加偏误 | 第24-25页 |
四、错序偏误 | 第25页 |
第二节 偏误成因分析 | 第25-31页 |
一、母语的负迁移 | 第26-28页 |
二、目的语规则的泛化 | 第28-29页 |
三、教师与教材方面的原因 | 第29-30页 |
四、文化差异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有”字存在句教学建议 | 第31-35页 |
第一节 “有”字存在句的教学课堂建议 | 第31-33页 |
一、加强中英对比分析 | 第31-32页 |
二、重视“有”字与其近义词语的辨析 | 第32页 |
三、重视表示存在义的“有”字句教学 | 第32页 |
四、提高学生对句子结构的敏感度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对教师以及教材的建议 | 第33-35页 |
一、教材要充分考虑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 第33-34页 |
二、对教师的建议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