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1.1 起重船国内外发展综述 | 第8-14页 |
1.2 稳性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2 IMO 和主要船级社起重船稳性衡准准则 | 第19-40页 |
2.1 国际海事组织(IMO)对船舶稳性的要求 | 第19-24页 |
2.1.1 适用于所有船舶的基本完整稳性衡准 | 第19页 |
2.1.2 突风和横摇衡准(IMOWEATHER) | 第19-22页 |
2.1.3 舱柜中液体的自由液面影响 | 第22-24页 |
2.2 美国船级社(ABS)对起重船稳性的要求 | 第24-26页 |
2.2.1 基本要求 | 第24-25页 |
2.2.2 无反向压载起吊作业稳性衡准 | 第25页 |
2.2.3 有反向压载的起吊作业稳性衡准 | 第25-26页 |
2.3 法国船级社(BV)对起重船稳性的要求 | 第26-30页 |
2.3.1 适用范围 | 第26页 |
2.3.2 应校核的装载状态 | 第26页 |
2.3.3 完整稳性衡准 | 第26-30页 |
2.4 挪威船级社(DNV)对起重船稳性的要求 | 第30-31页 |
2.5 中国船级社(CCS)对起重船的稳性要求 | 第31-36页 |
2.5.1 起重船应核算下列基本装载情况的稳性 | 第31-32页 |
2.5.2 计算起重船的风压倾侧力矩或力臂 | 第32页 |
2.5.3 起重船受风面积的计算 | 第32-33页 |
2.5.4 起重船的极限静倾角 | 第33页 |
2.5.5 起重船在作业状态下的稳性 | 第33-34页 |
2.5.6 起重船在避风状态下的稳性 | 第34页 |
2.5.7 起重船在航行状态下的稳性 | 第34-35页 |
2.5.8 起重船的横摇角 | 第35页 |
2.5.9 起重船的横摇自摇周期 | 第35-36页 |
2.6 各国起重船稳性衡准准则比较分析 | 第36-40页 |
2.6.1 适用范围的比较 | 第36页 |
2.6.2 应装载状态的比较 | 第36-38页 |
2.6.3 航行状态下完整稳性衡准准则比较 | 第38页 |
2.6.4 起重船特殊完整稳性衡准准则 | 第38-40页 |
3 起重船模型的建立及重量重心介绍 | 第40-63页 |
3.1 NAPA 软件介绍 | 第40-41页 |
3.2 起重船模型的建立 | 第41-45页 |
3.2.1 起重船介绍 | 第42-43页 |
3.2.2 定义船体线型 | 第43-44页 |
3.2.3 定义船舶舱室及属性 | 第44-45页 |
3.3 航行状态下的重量、重心计算结果 | 第45-49页 |
3.4 作业状态下的重量、重心计算 | 第49-63页 |
4 起重船稳性衡准准则分析 | 第63-84页 |
4.1 航行状态下的起重船稳性衡准准则分析 | 第64-67页 |
4.1.1 起重船浮态和稳性曲线 | 第64-65页 |
4.1.2 IMO 和各国船级社的稳性校核结果 | 第65-67页 |
4.1.3 起重船稳性衡准准则分析 | 第67页 |
4.2 正常作业状态下的起重船稳性衡准准则分析 | 第67-72页 |
4.2.1 起重船浮态和稳性曲线 | 第67-69页 |
4.2.2 各国船级社的稳性校核结果 | 第69-71页 |
4.2.3 起重船稳性衡准准则分析 | 第71-72页 |
4.3 全回转起吊作业状态及货物突然跌落状态的稳性衡准准则分析 | 第72-80页 |
4.3.1 起重船浮态和稳性曲线 | 第72-74页 |
4.3.2 各国船级社的稳性校核结果 | 第74-79页 |
4.3.3 稳性衡准准则分析 | 第79-80页 |
4.4 各国关于起重船稳性衡准的分析 | 第80-83页 |
4.4.1 IMO 的稳性衡准分析 | 第80-81页 |
4.4.2 ABS/DNV 的稳性衡准分析 | 第81-82页 |
4.4.3 BV 稳性衡准分析 | 第82页 |
4.4.4 CCS 的稳性衡准分析 | 第82-83页 |
4.5 小结 | 第83-84页 |
5 全回转起吊作业的稳性研究 | 第84-96页 |
5.1 波浪中船舶稳性的发展 | 第84-85页 |
5.2 计算工况的选择 | 第85-86页 |
5.3 全回转起吊作业的起重船浮态和稳性计算结果 | 第86-91页 |
5.3.1 浮态和稳性要素 | 第86-89页 |
5.3.2 0°起吊作业的静稳性力臂值 | 第89-90页 |
5.3.3 波浪中30°起吊作业的静稳性力臂值 | 第90-91页 |
5.4 稳性分析 | 第91-93页 |
5.5 浮态分析 | 第93-95页 |
5.6 小结 | 第95-9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2-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