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麦隆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一、绪论 | 第7-13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 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 (三)概念界定: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 | 第9页 |
| (四)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 有关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 | 第10-11页 |
| 2. 有关喀麦隆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 | 第11-12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 文献分析法 | 第12页 |
| 2. 实地调查法 | 第12页 |
| 3. 访谈法 | 第12-13页 |
| 二、喀麦隆汉语国际教育的成就 | 第13-24页 |
| (一)孔子学院规模和人数创新高 | 第14-15页 |
| (二)中国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 第15-17页 |
| (三)教师教材培训和汉语考试稳步推进 | 第17-18页 |
| (四)“一院多点”的办学模式独具特色 | 第18-24页 |
| 1. “一院多点”的分布情况 | 第19-21页 |
| (1)雅温得地区 | 第19页 |
| (2)杜阿拉地区 | 第19-20页 |
| (3)马鲁瓦地区 | 第20-21页 |
| 2. “一院多点”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 第21-24页 |
| (1)因地制宜和以点带面的布局方式 | 第21页 |
| (2)统一领导和分区发展的管理制度 | 第21-22页 |
| (3)市场需求和自我营销相结合的推广策略 | 第22页 |
| (4)多类型和多领域的发展方向 | 第22-23页 |
| (5)对非洲地区孔子学院发展的借鉴意义 | 第23-24页 |
| 三、喀麦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因 | 第24-28页 |
| (一)中国的崛起是先决条件 | 第24-25页 |
| (二)中非合作是有效保障 | 第25页 |
| (三)“一院多点”的办学模式是重点 | 第25-26页 |
| (四)量多面广的文化活动是催化剂 | 第26-28页 |
| 四、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8-44页 |
| (一)基本职能不完善 | 第28-31页 |
| 1. 教师教材培训职能没有独立成体系 | 第29页 |
| 2. 文化交流传播职能不够充分 | 第29-30页 |
| 3. 学术科研活动相对欠缺 | 第30页 |
| 4. 咨询服务功能没有很好运作 | 第30-31页 |
| (二)教材使用不够合理和教学资源分配不够均衡 | 第31-35页 |
| 1. 教材使用不够合理 | 第31-33页 |
| 2. 教学资源分配不够均衡 | 第33-34页 |
| 3. 本土教材发展存在局限 | 第34-35页 |
| (三)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 第35-38页 |
| 1. 课程内容重语言轻文化 | 第35-36页 |
| 2. 文化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 第36-37页 |
| 3. 专门用途汉语课程稀缺 | 第37-38页 |
| (四)师资的问题是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 | 第38-42页 |
| 1. 教师的基本能力参差不齐 | 第40-41页 |
| 2. 本土汉语师资稀缺 | 第41页 |
| 3. 院长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41-42页 |
| (五)孔子学院评估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的缺乏 | 第42-44页 |
| 1. 缺乏可定量分析的宣传效果及影响力评估机制 | 第42页 |
| 2. 对于评估机制的研究和实施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42-43页 |
| 3. 缺少信息收集反馈机制 | 第43-44页 |
| 五、促进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 第44-48页 |
| (一)健全和完善孔子学院各项制度和职能 | 第44-45页 |
| (二)保持和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 第45页 |
| (三)注重区域特色的本土化发展 | 第45-46页 |
| (四)拓宽和创新汉语教学与文化推广的渠道 | 第46-47页 |
| (五)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 第47-48页 |
| 六、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