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歌唱理论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言 | 第7-11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7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7-8页 |
(三)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9页 |
(五) 创新之处 | 第9-11页 |
一、李渔与《闲情偶寄》 | 第11-18页 |
(一) 李渔其人 | 第11-12页 |
(二) 《闲情偶寄》其书 | 第12-14页 |
(三) 相关研究成果叙事 | 第14-18页 |
二、《闲情偶寄》歌唱理论的主要方面 | 第18-30页 |
(一) 有关歌唱的情感 | 第18-21页 |
1. 解明曲意 | 第18-20页 |
2. 语求肖似 | 第20-21页 |
(二) 有关歌唱的咬字 | 第21-25页 |
1. 调熟字音 | 第21-23页 |
2. 字忌模糊 | 第23-24页 |
3. 声音恶习 | 第24-25页 |
(三) 有关歌唱的技巧 | 第25-27页 |
1. 缓急顿挫 | 第25-26页 |
2. 高低抑扬 | 第26-27页 |
(四) 有关歌唱的伴奏 | 第27-28页 |
1. 锣鼓忌杂 | 第27-28页 |
2. 吹合宜低 | 第28页 |
(五) 有关歌唱的形式 | 第28-30页 |
三、《闲情偶寄》的歌唱思想 | 第30-36页 |
(一) 歌唱审美思想 | 第30-32页 |
1. “曲情”强调真实还原 | 第30-31页 |
2. “情感”创造拿捏有道 | 第31-32页 |
3. “唱中有演”艺术呈现 | 第32页 |
(二) 歌唱教育思想 | 第32-36页 |
1. 取材适当 | 第33-34页 |
2. 循序渐进 | 第34-36页 |
四、《闲情偶寄》歌唱理论的价值与意义 | 第36-40页 |
(一) 价值评判 | 第36-37页 |
1. 史料价值 | 第36-37页 |
2. 学科建设价值 | 第37页 |
(二) 当今意义 | 第37-40页 |
1. 歌唱理论研究意义 | 第38页 |
2. 歌唱教学指导意义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