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戏剧音乐理论论文--地方戏曲音乐论文

广西地方剧种之壮师剧音乐调查研究--以来宾地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1-18页
    一、课题来源及学术研究回顾第11-16页
        (一) 壮师剧的文献研究第11-14页
            1. 壮师剧渊源研究第11-12页
            2. 与音乐相关的研究第12页
            3. 壮师剧剧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第12-13页
            4. 壮师剧唱本唱词的研究第13页
            5. 壮师剧发展形态的研究第13页
            6. 综合类研究第13-14页
        (二) 壮师剧研究特点及不足第14-16页
            1. 研究方法的多元第14-15页
            2. 研究队伍的壮大第15页
            3. 艰难的基础资料整理翻译工作第15页
            4. 重视民俗与剧种的关系第15-16页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页
        (一) 研究目的第16页
        (二) 研究意义第16页
    三、研究方法及特色第16-18页
第一章 壮师剧历史文化概貌第18-25页
    一、壮师剧的概念界定第18页
    二、壮师剧的文化溯源第18-21页
        (一) 壮师剧的早期形态第18-19页
        (二) 壮师剧与“傩戏”的关系第19-20页
        (三) 壮师剧与民间宗教第20-21页
    三、壮师剧的生态环境第21-24页
        (一) 自然环境第21页
        (二) 文化语境第21-24页
    四、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二章 壮师剧的剧种艺术形态第25-32页
    一、壮师剧的音乐与表演第25-27页
        (一) 壮师剧音乐构成第25页
        (二) 角色身份称谓第25-26页
        (三) 表演身段与程式第26-27页
    二、壮师剧的舞台美术第27页
        (一) 化妆与脸谱第27页
        (二) 服装与道具第27页
    三、壮师剧剧本第27-29页
        (一) 剧本创作的来源第28页
        (二) 壮师剧题材和内容第28-29页
        (三) 剧本创作的改革第29页
    四、壮师剧的演出习俗第29-30页
    五、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来宾地区壮师剧生存现状调查第32-48页
    一、来宾壮师剧的历史发展阶段第32-35页
        (一) 初级形成期第33页
        (二) 活跃繁荣期第33-34页
        (三) 低谷徘徊期第34页
        (四) 恢复成熟期第34-35页
    二、五山乡壮师剧生存现状调查第35-42页
        (一) 五山乡壮师剧发展面临的生存环境第36-37页
        (二) 五山乡壮师剧队构成与运作情况第37页
        (三) 五山乡壮师剧团演出情况第37-39页
        (四) 五山乡壮师剧团传承与发展第39-41页
        (五) 剧目类别和语言第41-42页
    三、合山市壮师剧生存现状调查第42-47页
        (一) 合山市壮师剧发展面临的生存环境第42-43页
        (二) 合山市壮师剧队构成与运作情况第43-44页
        (三) 演出情况第44-45页
        (四) 合山市壮师剧队传承与发展第45-47页
        (五) 剧目类别和语言第47页
    四、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来宾地区壮师剧音乐形态分析第48-69页
    一、唱腔与曲牌第48-61页
        (一) 来宾地区壮师剧唱腔之“师腔”第48-54页
            1、以徵调式为主的五山“师腔”第48-52页
            2、以徵调式为典型的合山“师腔”第52-54页
        (二) 来宾地区壮师剧唱腔之“欢腔”第54-57页
            1、五山乡壮师剧之“欢腔”第54-56页
            2、合山市壮师剧之“欢腔”第56-57页
        (三) 唱腔对比及差异第57-58页
        (四) 曲牌分类及特色第58-61页
    二、来宾地区壮师剧音乐及异同第61-68页
        (一) 调性及各调式特征第61页
        (二) 曲体结构形式第61-62页
        (三) 节奏节拍特点第62页
        (四) 唱词韵律本土化第62页
        (五) 演唱表演多样性第62-63页
        (六) 伴奏乐器及形式第63-67页
        (七) 音乐特点与表现差异第67-68页
    三、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壮师剧存在的问题与思考第69-82页
    一、影响来宾地区壮师剧音乐发展的因素第69-72页
        (一) 剧种生存载体第69-70页
        (二) 音乐传承方式第70-71页
        (三) 剧团自身建设第71页
        (四) 政府政策支持第71-72页
    二、现代社会语境中的来宾壮师剧第72-75页
        (一) 从娱神到娱人第73页
        (二) 民俗的生命力第73-74页
        (三) 文化传统中的教育第74页
        (四) 艺术的多样性第74-75页
    三、来宾壮师剧的传承与发展第75-78页
        (一) 壮师剧音乐的传承与创新第75-76页
        (二) 传统戏剧与现代审美诉求第76-77页
        (三) 壮师剧文化建设与当代发展第77-78页
    四、对当代壮师剧发展的建议及对策第78-82页
        (一) 保护与发展壮师剧的原则第78-80页
        (二) 保护与发展壮师剧的具体方法第80-82页
结语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附录第87-97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承担的科研任务第97-98页
后记及致谢第98-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赵氏孤儿”的当代改编研究
下一篇:对锡剧唱腔传承的思考--以“锡剧进校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