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前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1.1.1 课程标准指导下,多套教材并行使用 | 第10页 |
1.1.2 结业考试复习,导致新授课课时相对紧张 | 第10-11页 |
1.1.3 走红的地理知识类节目为地理课的呈现方式提供新思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与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思路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步骤 | 第14-15页 |
1.4.1 故事的选取与编排 | 第14页 |
1.4.2 作为实验样本的班级的选取 | 第14-15页 |
1.4.3 对比分析实验样本班级,验证课程重构的效果 | 第15页 |
2.文献回顾 | 第15-23页 |
2.1 国内文献回顾 | 第15-22页 |
2.1.1 关于地理学习迁移理论 | 第15-18页 |
2.1.2 关于地理课程的重构 | 第18-20页 |
2.1.3 关于以地理故事为线索的课程重构 | 第20-22页 |
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2-23页 |
2.2.1 关于学习迁移理论 | 第22页 |
2.2.2 关于故事的重复出现对迁移的积极作用 | 第22-23页 |
3.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23-25页 |
3.1 地理学习迁移 | 第23页 |
3.2 课程重构 | 第23-24页 |
3.3 学习迁移与课程重构之间的关系 | 第24-25页 |
3.3.1 学习迁移中的共同要素是课程重构得以进行的基础 | 第24页 |
3.3.2 实现学生地理学习迁移是课程重构的目的 | 第24页 |
3.3.3 是否有利于学习迁移是课程重构选材的判断标准 | 第24-25页 |
4.课程重构的主要线索 | 第25-44页 |
4.1 农牧之争与丝绸之路的兴起 | 第25-27页 |
4.2 河中地区与突厥西迁 | 第27-29页 |
4.3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 第29-31页 |
4.4 黑死病 | 第31-32页 |
4.5 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 | 第32-34页 |
4.6 资源的全球配置与工业革命 | 第34-36页 |
4.7 地理大发现与人种的迁移 | 第36-38页 |
4.8 美国的扩张 | 第38-39页 |
4.9 地理大发现与巴西 | 第39-41页 |
4.10 地理大发现与英国的崛起 | 第41-42页 |
4.11 地理大发现与俄国的扩张 | 第42-43页 |
4.12 其他课程重构的线索 | 第43-44页 |
5.实验的实施、结果及讨论 | 第44-53页 |
5.1 数据的选取 | 第44页 |
5.2 初步探索的过程 | 第44-47页 |
5.3 对照实验的实施阶段 | 第47-48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48-49页 |
5.5 重构后的地理课程的效果分析 | 第49-50页 |
5.5.1 重构后的地理课程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影响 | 第49-50页 |
5.5.2 重构后的地理课程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 第50页 |
5.6 重构后的地理课程对地理学习迁移的影响 | 第50-53页 |
5.6.1 课程重构为地理学习迁移提供了陈述性“组织者” | 第51-52页 |
5.6.2 课程重构为地理学习迁移提供了比较性“组织者” | 第52页 |
5.6.3 课程重构增强了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 | 第52-53页 |
6.结论与思考 | 第53-56页 |
6.1 实验结论 | 第53-54页 |
6.1.1 课程重构促进地理学习迁移的发生 | 第53页 |
6.1.2 课程重构对学生地理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 第53-54页 |
6.2 反思 | 第54-56页 |
6.2.1 对照试验中的变量控制较为有限 | 第54页 |
6.2.2 地理课程重构应当建立在充分研读现行教材的基础之上 | 第54页 |
6.2.3 课程重构需要考虑到对应年龄段学生的接受水平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