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基于组织—员工关系的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软实力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0-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7-19页
        1.3.1 研究思路第17-19页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19-21页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第21-29页
    2.1 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特点第21-22页
        2.1.1 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第21页
        2.1.2 重视人才与创新第21-22页
        2.1.3 组织与员工关系的非平衡性第22页
    2.2 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与员工关系界定第22-23页
    2.3 组织与员工交换物第23-24页
        2.3.1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交换物”第23页
        2.3.2 员工反应-“员工交换物”第23-24页
    2.4 软实力研究第24-26页
        2.4.1 软实力内涵第24-25页
        2.4.2 软实力维度划分第25-26页
    2.5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员工关系、员工反应的相关关系研究第26-27页
        2.5.1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员工关系的相关性研究第26-27页
        2.5.2 组织-员工关系与员工反应的相关性研究第27页
    2.6 文献评述与启示第27-29页
        2.6.1 缺乏针对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软实力研究第27-28页
        2.6.2 可借鉴的软实力维度划分缺乏针对性,且缺少具体的量化指标第28页
        2.6.3 缺乏提升科技型型非公有制企业软实力对策建议第28-29页
第三章 研究模型与理论假设第29-45页
    3.1 研究模型的理论基础—社会交换理论第29-32页
        3.1.1 社会交换规则第29-31页
        3.1.2 社会交换资源第31页
        3.1.3 社会交换关系第31-32页
    3.2 基于组织-员工关系的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软实力模型构建第32-35页
        3.2.1 劳资关系维度第33-34页
        3.2.2 关系绩效维度第34页
        3.2.3 组织效力维度第34-35页
        3.2.4 品牌声誉维度第35页
    3.3 基于组织-员工关系的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软实力的过程机理第35-37页
    3.4 理论假设的提出第37-44页
        3.4.1 基于组织-员工关系的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软实力模型假设第38页
        3.4.2 组织-员工关系与企业软实力相关性假设第38-40页
        3.4.3 人力资源管理的调节作用假设第40-41页
        3.4.4 员工反应(情感承诺)的调节作用假设第41-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第45-54页
    4.1 量表的选择与设计第45-47页
        4.1.1 量表的选择与开发第45-46页
        4.1.2 问卷题项的设置第46-47页
    4.2 数据收集与处理第47-49页
        4.2.1 样本统计特征第47-49页
        4.2.2 样本数据处理第49页
    4.3 统计分析方法及验证思路第49-52页
        4.3.1 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第49-51页
        4.3.2 理论模型及假设的验证思路第51-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五章 研究过程分析第54-82页
    5.1 基于组织-员工关系的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软实力内容及维度验证第54-61页
        5.1.1 探索性因子分析第54-57页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第57-60页
        5.1.3 信度检验第60-61页
    5.2 信效度分析与模型优化第61-69页
        5.2.1 初步信效度分析--模型的评价第61-65页
        5.2.2 模型的优化与调整第65-69页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69-72页
    5.4 统和模型路径分析第72-75页
        5.4.1 初步信效度分析--模型的评价第72-74页
        5.4.2 统和模型路径分析的检验结果第74-75页
    5.5 调节效应分析第75-80页
        5.5.1 以劳资关系为因变量的分层回归分析第76-77页
        5.5.2 以关系绩效为因变量的分层回归分析第77-78页
        5.5.3 以组织效力为因变量的分层回归分析第78-79页
        5.5.4 以品牌声誉为因变量的分层回归分析第79-80页
    5.6 实证研究结论汇总第80-82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82-88页
    6.1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第82-85页
        6.1.1 研究结论第82页
        6.1.2 发展对策第82-85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85-88页
        6.2.1 研究局限性第85页
        6.2.2 未来研究建议第85-88页
参考文献第88-96页
附录第96-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作者简介第104-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交通通道与生活空间二维功能的城市街道空间规划方法研究
下一篇:高速铁路客流OD分类与服务水平分析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