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反讽的实现与回应及其认知模式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17页 |
0.1 写作缘起 | 第12页 |
0.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0.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0.4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 第17-34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17-28页 |
1.1.1 关于言语反讽生成、构建与实现的研究 | 第18-22页 |
1.1.2 关于言语反讽回应的研究 | 第22-23页 |
1.1.3 关于言语反讽识别、理解与认知的研究 | 第23-28页 |
1.2 理论基础 | 第28-34页 |
1.2.1 言语行为理论 | 第28-32页 |
1.2.2 言语反讽理论 | 第32-34页 |
第二章 言语反讽的实现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 第34-7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34-39页 |
2.1.1 讽刺、反语和反讽 | 第34-37页 |
2.1.2 言语反讽 | 第37-39页 |
2.2 传统与新兴的言语反讽实现方式 | 第39-63页 |
2.2.1 传统的言语反讽实现方式 | 第40-52页 |
2.2.2 新兴的言语反讽实现方式 | 第52-63页 |
2.3 语境与言语反讽实现方式的影响因素 | 第63-71页 |
2.3.1 语境信源与言语反讽激活 | 第63-69页 |
2.3.2 言语反讽实现方式的影响因素 | 第69-71页 |
2.4 小结 | 第71-73页 |
第三章 言语反讽的回应及其影响因素 | 第73-90页 |
3.1 言语反讽的回应 | 第74-84页 |
3.1.1 回应字面义 | 第76-77页 |
3.1.2 回应隐含义 | 第77-79页 |
3.1.3 混合性回应 | 第79-80页 |
3.1.4 歧义性回应 | 第80-81页 |
3.1.5 身势语回应与零回应 | 第81-84页 |
3.2 言语反讽回应的影响因素 | 第84-89页 |
3.2.1 内在因素 | 第84-87页 |
3.2.2 外在因素 | 第87-89页 |
3.3 小结 | 第89-90页 |
第四章 言语反讽的认知模式 | 第90-108页 |
4.1 言语反讽的心理机制 | 第90-98页 |
4.1.1 识别的心理机制 | 第90-95页 |
4.1.2 理解的心理机制 | 第95-98页 |
4.2 语言的主观性与言语反讽的认知 | 第98-101页 |
4.2.1 语言的主观性 | 第98-100页 |
4.2.2 言语反讽的认知 | 第100-101页 |
4.2.3 主观性与反讽认知的关系 | 第101页 |
4.3 认知模式的构建及应用 | 第101-107页 |
4.3.1 认知模式的构建 | 第101-103页 |
4.3.2 认知模式的应用 | 第103-107页 |
4.4 小结 | 第107-108页 |
结语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7页 |
附录 | 第117-138页 |
后记 | 第138-139页 |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