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2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文化渊源 | 第17-23页 |
2.1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17-20页 |
2.1.1 社会背景 | 第17-18页 |
2.1.2 个人经历 | 第18-20页 |
2.2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文化渊源 | 第20-23页 |
2.2.1 朱熹对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继承 | 第20-21页 |
2.2.2 朱熹对宋代教育家思想的继承 | 第21-23页 |
3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概述 | 第23-31页 |
3.1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3-25页 |
3.1.1“明五伦”的道德教育理念 | 第23-24页 |
3.1.2“道德教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 第24-25页 |
3.2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原则 | 第25-27页 |
3.2.1“启发诱导”原则 | 第25页 |
3.2.2“循序渐进”原则 | 第25-26页 |
3.2.3“知行结合”原则 | 第26-27页 |
3.3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方法 | 第27-28页 |
3.3.1“格物致知”的自我教育法 | 第27页 |
3.3.2“立志慎独”的修身教育法 | 第27-28页 |
3.3.3“穷理笃行”的实践教育法 | 第28页 |
3.4 朱熹道德教育的途径 | 第28-31页 |
3.4.1 自省、自修、自控的自我教育 | 第28-29页 |
3.4.2 教人成贤的学校教育 | 第29-30页 |
3.4.3 改善民风的社会教育 | 第30-31页 |
4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 第31-35页 |
4.1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合理性 | 第31-32页 |
4.1.1 合理地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经典理论 | 第31页 |
4.1.2 提高民众道德水平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 第31-32页 |
4.1.3 教人有序的教育符合人的发展规律 | 第32页 |
4.2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 第32-35页 |
4.2.1 教学内容狭窄 | 第33页 |
4.2.2 过分强调德治 | 第33-34页 |
4.2.3 将儒家思想教条化 | 第34-35页 |
5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35-43页 |
5.1 夯实了当代道德教育体系的基础 | 第35-37页 |
5.1.1 有利于构建中国当代道德教育体系 | 第35-36页 |
5.1.2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自主性 | 第36页 |
5.1.3 有利于实现当代道德教育为先的道德教育理念 | 第36-37页 |
5.2 丰富了当代道德教育的内容 | 第37-39页 |
5.2.1“循序渐进”符合道德教育的合理性 | 第37-38页 |
5.2.2“立志慎独”提高道德教育的自觉性 | 第38-39页 |
5.2.3“知行结合”提高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 第39页 |
5.3 拓宽了当代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 第39-43页 |
5.3.1 注重自我教育,提高国民思想政治水平 | 第40页 |
5.3.2 注重学校道德教育,弘扬先进的思想政治观念 | 第40-41页 |
5.3.3 注重社会道德教育,构建良好精神文化环境 | 第41-43页 |
6 结束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