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前言 | 第11-16页 |
(一) 研究缘由与意义 | 第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历史课程标准的作用 | 第16-19页 |
(一) 课标的含义 | 第16-17页 |
(二) 课标的性质与作用 | 第17-19页 |
1、课标的性质 | 第17-18页 |
2、课标的作用 | 第18-19页 |
二、2011年版与200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 | 第19-31页 |
(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 | 第19-20页 |
(二) 新旧课标基本理念的比较 | 第20-21页 |
(三) 新旧课标的课程目标之比较 | 第21-24页 |
1、知识与能力 | 第22页 |
2、过程与方法 | 第22-23页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第23-24页 |
(四) 课程内容之比较 | 第24-29页 |
1、总体内容架构的比较 | 第25页 |
2、具体内容的比较——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 | 第25-29页 |
(五) 新旧课标的实施建议之比较 | 第29-31页 |
1、在教学建议方面 | 第29页 |
2、在评价建议方面 | 第29-31页 |
三、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 | 第31-34页 |
(一) 继承性与联系性 | 第31-32页 |
(二) 具体性与操作性 | 第32页 |
(三) 与时代发展契合更紧密 | 第32-34页 |
四、实施新课标的几点建议 | 第34-37页 |
(一) 理解新课标、学习新理念、培养新观念 | 第34-35页 |
(二) 依据新课标看,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 第35页 |
(三) 立足新课标,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