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目录 | 第5-8页 |
英文摘要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1.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Exendin-4 简介 | 第10-11页 |
·大肠杆菌发酵与制药 | 第11页 |
·影响大肠杆菌发酵的条件 | 第11-14页 |
·培养基 | 第11-12页 |
·温度 | 第12页 |
·溶解氧 | 第12-13页 |
·pH 值 | 第13页 |
·接种量 | 第13页 |
·诱导条件 | 第13-14页 |
·噬菌体污染与解决方法 | 第14-15页 |
2.引言 | 第15-16页 |
3.材料与方法 | 第16-22页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16-17页 |
·菌株与重组表达质粒 | 第16页 |
·培养基 | 第16页 |
·试剂 | 第16页 |
·主要仪器 | 第16-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7-22页 |
·制备菌种 | 第17页 |
·提取质粒 | 第17页 |
·大肠杆菌 BL21(DE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17页 |
·质粒 pET-32a(+)- Exendin-4 转化大肠杆菌 BL21(DE3) | 第17页 |
·保存菌种 | 第17页 |
·种子菌培养 | 第17页 |
·优化发酵条件 | 第17-18页 |
·确定发酵培养基 | 第17-18页 |
·单因素条件优化 | 第18页 |
·正交试验 | 第18页 |
·抗噬菌体菌株的筛选 | 第18-19页 |
·噬菌体污染的快速检测 | 第18-19页 |
·噬菌斑实验验证 | 第19页 |
·自然筛选法筛选抗噬菌体菌株 | 第19页 |
·菌株抗性鉴定 | 第19页 |
·抗噬菌体菌株的诱导表达 | 第19页 |
·多次传代后检测抗噬菌体菌株的稳定性 | 第19页 |
·10L 发酵罐分批发酵 | 第19-20页 |
·绘制菌体生长曲线 | 第19-20页 |
·诱导表达 | 第20页 |
·10L 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 | 第20页 |
·绘制菌体生长曲线 | 第20页 |
·诱导表达 | 第20页 |
·亲和层析纯化抗噬菌体菌株发酵表达的目的蛋白 | 第20-2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2-35页 |
·制备菌种的鉴定 | 第22页 |
·发酵条件优化 | 第22-28页 |
·不同培养基对重组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22-23页 |
·单因素条件优化结果 | 第23-27页 |
·乳糖诱导剂和诱导剂浓度对表达量的影响 | 第23-24页 |
·不同接种量对表达的影响 | 第24-25页 |
·诱导时间对表达量的影响 | 第25页 |
·不同起始诱导时机对表达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诱导温度对表达量的影响 | 第26页 |
·不同 MgSO4浓度对表达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27-28页 |
·抗噬菌体菌株的筛选 | 第28-30页 |
·噬菌体的检测 | 第28页 |
·抗噬菌体菌株的获得 | 第28页 |
·菌株抗性鉴定 | 第28-29页 |
·抗噬菌体菌株的表达效果 | 第29页 |
·多次传代后抗噬菌体菌株的稳定性 | 第29-30页 |
·分批发酵结果 | 第30-31页 |
·分批发酵生长曲线 | 第30-31页 |
·分批发酵重要参数与表达效果 | 第31页 |
·分批补料发酵结果 | 第31-33页 |
·分批补料发酵生长曲线 | 第31-32页 |
·分批补料发酵重要参数与表达效果 | 第32-33页 |
·抗噬菌体菌株发酵表达的目的蛋白亲和层析结果 | 第33-35页 |
5.结论与讨论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抗噬菌体菌株的稳定性 | 第35-36页 |
·分批补料发酵表达效果不好的原因 | 第36页 |
·抗噬菌体菌株发酵表达的目的蛋白亲和层析出现杂蛋白 | 第36页 |
·发酵未用乳糖作为诱导剂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