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问题提出及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31页 |
·知识网络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校企合作创新的模式 | 第18页 |
·校企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校企合作创新的动力模型 | 第19-20页 |
·创新网络 | 第20-24页 |
·创新网络的内涵 | 第20-21页 |
·创新网络的结构模型 | 第21-23页 |
·创新网络特征维度 | 第23-24页 |
·组织学习文献综述 | 第24-25页 |
·组织学习的概念 | 第24页 |
·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 | 第24-25页 |
·组织学习能力的测量维度 | 第25页 |
·吸收能力文献综述 | 第25-26页 |
·吸收能力的概念 | 第25-26页 |
·吸收能力维度和主要影响因素 | 第26页 |
·组织间知识转移理论综述 | 第26-30页 |
·组织间知识转移的过程和模式 | 第27-28页 |
·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知识转移绩效概念及维度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绩效间逻辑模型构建 | 第31-35页 |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31-33页 |
·创新网络特征与组织学习、知识转移绩效之间的关系假设 | 第31-32页 |
·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分析与假设 | 第32-33页 |
·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分析与假设 | 第33页 |
·研究模型提出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实证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 | 第35-40页 |
·问卷设计 | 第35页 |
·数据收集 | 第35页 |
·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 | 第35-36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数据分析工具 | 第36页 |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 第36-39页 |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定义和测量 | 第36-37页 |
·组织学习能力的定义与测量 | 第37-38页 |
·潜在吸收能力的定义与测量 | 第38页 |
·知识转移绩效的定义与测量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基于河南省企业实证研究 | 第40-57页 |
·描述性统计 | 第40页 |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40-45页 |
·网络特征量表检验 | 第41-43页 |
·组织学习量表检验 | 第43-44页 |
·潜在吸收能力量表检验 | 第44页 |
·知识转移绩效量表检验 | 第44-45页 |
·多元回归分析 | 第45-52页 |
·回归模型三大问题检验 | 第46-47页 |
·多元回归分析 | 第47-52页 |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2-56页 |
·实证研究的整体结果 | 第52-54页 |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网络中心度对知识转移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54页 |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规模对知识转移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54页 |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关系强度对知识转移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54-55页 |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关系稳定性对知识转移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55页 |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关系的互惠性对知识转移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55-56页 |
·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56页 |
·潜在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6.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57-60页 |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 第58页 |
·理论贡献 | 第58页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58页 |
·研究局限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ABSTRACT | 第65-67页 |
附录1:调查问卷 | 第67-69页 |
附注2: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