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1 前言 | 第9页 |
2 黑砖茶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黑砖茶中微生物作用的研究 | 第9-10页 |
·茯砖茶中微生物分类的研究 | 第10-11页 |
·黑砖茶保健功能的研究 | 第11-12页 |
·饮用黑砖茶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3 真菌的分类与鉴定 | 第13-14页 |
·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13页 |
·以生理生化为特征对真菌的鉴定 | 第13-14页 |
·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14页 |
4 立题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黑砖茶中真菌的分离纯化以及适宜培养条件的确定 | 第16-33页 |
1 前言 | 第16页 |
2 材料和试剂 | 第16-17页 |
·实验材料 | 第16页 |
·主要试剂 | 第16-17页 |
3 实验方法 | 第17-18页 |
·菌株分离培养基的配制 | 第17页 |
·菌株的分离 | 第17页 |
·菌株的纯化 | 第17页 |
·其它培养基的配置 | 第17-18页 |
·所分离真菌适宜培养条件的确定 | 第1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8-31页 |
·各种砖茶中真菌的分离 | 第18-19页 |
·菌株的纯化 | 第19-20页 |
·所分离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 第20-24页 |
·适宜培养条件的确定 | 第24-31页 |
5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所分离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33-41页 |
1 前言 | 第33页 |
2 材料和试剂 | 第33页 |
·试剂 | 第33页 |
·实验器材 | 第33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菌株的显微制片 | 第33-34页 |
·普通光学显微镜对真菌的镜检 | 第34页 |
·扫描投射电子显微镜对真菌的镜检 | 第34-3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五种真菌显微成像 | 第35-37页 |
·五种真菌电镜成像 | 第37-39页 |
·五种真菌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39页 |
5 讨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真菌的分子鉴定 | 第41-53页 |
1 前言 | 第41页 |
2 材料和试剂 | 第41-42页 |
·材料准备 | 第41-42页 |
·主要试剂 | 第42页 |
3 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2页 |
·待测真菌ITS序列扩增与PCR产物的检查 | 第42-45页 |
·五种真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45-4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真菌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第46页 |
·五种真菌ITS序列的扩增 | 第46-48页 |
·五种真菌的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构 | 第48-51页 |
·五种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51页 |
·五种真菌最终鉴定结果 | 第51-52页 |
5 讨论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真菌发酵产物的研究 | 第53-63页 |
1 前言 | 第53页 |
2 材料和试剂 | 第53-54页 |
·主要材料 | 第53页 |
·主要试剂 | 第53页 |
·主要仪器 | 第53-54页 |
3 试验方法 | 第54-59页 |
·五种真菌的单独以及混合发酵 | 第54页 |
·黑毛茶发酵液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 第54-55页 |
·黑毛茶发酵液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 第55-56页 |
·黑毛茶发酵液中茶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56-57页 |
·黑毛茶发酵液中儿茶素含量的测定 | 第57-58页 |
·模拟胃液以及模拟肠液的配制 | 第58-59页 |
·各种砖茶浸出液以及真菌发酵液对各种酶活性的影响 | 第5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黑茶发酵液中主要功能成分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59-60页 |
·黑茶发酵液对各种酶活性影响结果 | 第60-62页 |
5 讨论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