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 前言 | 第12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21页 |
·茯砖茶的研究 | 第12-16页 |
·茯砖茶传统加工技术的演变 | 第12-13页 |
·成品茯砖茶质量与品质标准 | 第13-14页 |
·茯砖茶加工新技术的开发 | 第14-15页 |
·茯砖茶品质形成的研究 | 第15页 |
·茯砖茶保健功能的研究 | 第15-16页 |
·茯砖茶中微生物的研究 | 第16-21页 |
·茯砖茶中微生物类群与作用研究 | 第16-17页 |
·茯砖茶中"金花"菌的研究 | 第17-21页 |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页 |
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成品茯砖茶中微生物类群的研究 | 第23-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材料 | 第23页 |
·茶叶 | 第23页 |
·培养基 | 第23页 |
·试剂 | 第23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方法 | 第23-24页 |
·成品茯砖茶中微生物的分离 | 第23页 |
·成品茯砖茶中微生物的纯化 | 第23-24页 |
·成品茯砖茶中微生物的鉴定 | 第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41页 |
·曲霉属 | 第24-34页 |
·冠突散囊菌 | 第24-26页 |
·黑曲霉 | 第26-29页 |
·灰绿曲霉 | 第29-30页 |
·墨绿曲霉 | 第30-31页 |
·其它曲霉 | 第31-34页 |
·青霉属 | 第34-37页 |
·毛霉属 | 第37-38页 |
·酵母属 | 第38-41页 |
·红酵母属 | 第38-40页 |
·白酵母属 | 第40-41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茯茶"散茶发花"过程中的微生物生态研究 | 第42-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2页 |
·茶叶 | 第42页 |
·培养基 | 第42页 |
·试剂 | 第42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2页 |
·方法 | 第42-43页 |
·"散茶发花"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散茶发花"过程中其它"金花"菌的分离 | 第43页 |
·"散茶发花"过程中其它"金花"菌的纯化 | 第43页 |
·"散茶发花"过程中其它"金花"菌的鉴定 | 第43页 |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散茶发花"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及类群的变化 | 第44-45页 |
·"散茶发花"过程中其它"金花"菌的鉴定 | 第45-48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45-46页 |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第46-48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散茶发花"茯茶水提液生化成分分析及其抑菌作用研究 | 第49-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3页 |
·材料 | 第49-50页 |
·茶叶 | 第49页 |
·培养基 | 第49页 |
·菌种 | 第49页 |
·试剂 | 第4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9-50页 |
·方法 | 第50-53页 |
·样品制备 | 第50页 |
·各样品生化成分测定 | 第50-52页 |
·抑菌试验 | 第52-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茶叶水提物生化成分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茶叶水提物的抑菌效果 | 第57-58页 |
·茶叶水提物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58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58-61页 |
第五章 冠突散囊菌人工培养物与黑茶发酵物生化成分及其抑菌作用研究 | 第61-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材料 | 第61页 |
·茶叶 | 第61页 |
·培养基 | 第61页 |
·菌种 | 第61页 |
·试剂 | 第6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1页 |
·方法 | 第61-63页 |
·样品制备 | 第61-62页 |
·各样品生化成分测定 | 第62-63页 |
·抑菌试验 | 第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冠突散囊菌人工培养物与黑茶发酵物生化成分测定结果 | 第63-66页 |
·冠突散囊菌人工培养物与黑茶发酵物的抑菌效果 | 第66-68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68-70页 |
全文总结 | 第70-72页 |
1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 | 第70-71页 |
2 本文创新之处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