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城郊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研究--以D市C村为个案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0页 |
一、研究问题的缘起和背景 | 第9-12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分析框架 | 第13-17页 |
四、研究方法及资料的收集 | 第17-18页 |
五、研究的新意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0-42页 |
一、农民行为问题的理论研究 | 第20-33页 |
(一) 农民行为选择的经典理论 | 第21-29页 |
(二) 中国农民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29-33页 |
二、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相关研究 | 第33-40页 |
(一) 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33-35页 |
(二) 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5-38页 |
(三) 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对策研究 | 第38-40页 |
三、以往研究的局限性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社会转型期城郊农民教育投入的基本状况 | 第42-68页 |
一、D 市 C 村的基本概况 | 第42-50页 |
二、社会转型期对农民的解读 | 第50-57页 |
(一) 社会转型的解析 | 第50-53页 |
(二) 社会转型期对农民的解读 | 第53-57页 |
三、社会转型期农民教育投入的基本状况 | 第57-68页 |
第四章 义务教育阶段农民的教育投入行为选择 | 第68-104页 |
一、小学阶段的教育投入行为选择 | 第68-77页 |
(一) 小学“择校” | 第68-74页 |
(二) 就近入学 | 第74-77页 |
二、初中阶段的教育投入行为选择 | 第77-93页 |
(一) 初中择校 | 第77-84页 |
(二) 自然升学 | 第84-86页 |
(三) 辍学 | 第86-93页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第93-104页 |
(一) 家庭的教育投资能力增强 | 第93-96页 |
(二)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低下 | 第96-101页 |
(三) 村落文化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第五章 非义务教育阶段农民的教育投入行为选择 | 第104-144页 |
一、高中阶段的教育投入行为选择 | 第105-116页 |
(一) 升入高中 | 第105-107页 |
(二) 高中择校 | 第107-111页 |
(三) 中专或职业技术学校 | 第111-116页 |
二、高等教育阶段的投入行为选择 | 第116-124页 |
(一) 接受大学——惶恐的选择 | 第117-120页 |
(二) 放弃大学——无奈的选择 | 第120-122页 |
(三) “交换”大学 | 第122-124页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4-144页 |
(一) 家庭的教育投资能力不强 | 第124-128页 |
(二) 社会就业压力 | 第128-134页 |
(三) 教育投资收益的影响 | 第134-138页 |
(四) 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 | 第138-144页 |
第六章 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模式的建构 | 第144-160页 |
一、选择——基于预期的教育投入行为 | 第144-148页 |
(一) 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预期性 | 第144-146页 |
(二) 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风险性 | 第146-148页 |
二、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模式 | 第148-155页 |
(一) 生存教育取向 | 第150-152页 |
(二) 地位教育取向 | 第152-155页 |
三、投入——回报行为选择理论的建构 | 第155-160页 |
(一) 经济收益与非经济收益的最大化选择 | 第156-157页 |
(二) 教育投入与回报的异质性 | 第157-160页 |
结论与思考 | 第160-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8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87-188页 |
中文摘要 | 第188-192页 |
Abstract | 第192-197页 |
附录 | 第197-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