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

论劳动权及其法制保障

内容提要第1-8页
引言第8-17页
 一、问题缘起第9-12页
 二、研究价值第12-14页
 三、研究结构第14-15页
 四、研究方法第15-17页
第一章 劳动权概念解析第17-47页
 一、对劳动权含义的学术梳理第17-28页
  (一) 国外学者对劳动权含义的不同解说第17-20页
  (二) 中国学者对劳动权研究的基本情况第20-25页
  (三) 对劳动权理论的总体认识与评价第25-28页
 二、对劳动权概念的认识第28-34页
  (一) 劳动权的概念界定第29-32页
  (二) 劳动权与相关概念的区别第32-34页
 三、劳动权的特征第34-39页
  (一) 劳动权的综合性第34-35页
  (二) 劳动权的发展性第35-37页
  (三) 劳动权的广延性第37-38页
  (四) 劳动权的受制约性第38-39页
 四、劳动权的结构第39-47页
  (一) 劳动权的权利主体第39-42页
  (二) 劳动权的义务主体第42-45页
  (三) 劳动权的客体第45-47页
第二章 劳动权的历史沿革第47-70页
 一、劳动权产生的思想渊源第48-56页
  (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劳动权思想第48-52页
  (二) 社会福利思想第52-53页
  (三) 自然法学派的人权思想第53-54页
  (四) 社会连带理论第54-56页
 二、劳动权生成的政治背景第56-60页
  (一) 劳动权产生的阶级原因第56-57页
  (二) 劳动权生成的推动性力量第57-59页
  (三) 劳动权生成的关键性因素第59-60页
 三、劳动权产生的经济背景第60-61页
 四、劳动权产生与发展的路向第61-68页
  (一) 劳动为纯粹义务阶段第62-64页
  (二) 劳动权为道德权利阶段第64-65页
  (三) 劳动权为法定社会权阶段第65-66页
  (四) 劳动权上升为宪法权利阶段第66-67页
  (五) 劳动权为国际人权法确认阶段第67-68页
 五、劳动权发展的道德评价与社会评价第68-70页
第三章 劳动权的性质及其价值第70-91页
 一、劳动权的基本性质第71-82页
  (一) 劳动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第71-77页
  (二) 劳动权的两重性:自由权属性、社会权属性第77-82页
 二、劳动权的价值第82-91页
  (一) 劳动权的工具性价值第83-85页
  (二) 劳动权的目的性价值第85-91页
第四章 劳动权的谱系第91-111页
 一、择业自由权第91-96页
  (一) 平等就业权第92-94页
  (二) 反强迫劳动权第94-96页
 二、就业援助权第96-103页
  (一) 就业权第97-99页
  (二) 获得适宜劳动条件权第99-101页
  (三) 公共就业保障权第101-103页
 三、辅助性权利第103-111页
  (一) 集体劳动权第104-109页
  (二) 劳动者参与权第109-111页
第五章 劳动权的法制保障第111-124页
 一、劳动权实现与保障的基本理路第111-117页
  (一) 权力主动性第112-113页
  (二) 社会能动性第113-117页
 二、劳动权保障机制的架构第117-124页
  (一) 劳动权的立法保障第117-120页
  (二) 劳动权的执法保障第120-121页
  (三) 劳动权的司法保障及宪法救济第121-124页
结论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138-139页
论文摘要第139-143页
Abstract第143-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转型期城郊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研究--以D市C村为个案研究
下一篇:中国社会的象征二元结构--以农民工群体为中心的微观权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