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1-12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三、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一、本研究的思路 | 第13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第13-23页 |
一、理论研究 | 第13-17页 |
二、实践研究 | 第17-23页 |
第二章 "理解"课程思想的理论研究 | 第23-47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40页 |
一、"理解"哲学内涵的历史发展及其特征 | 第23-35页 |
二、课程的内涵 | 第35-40页 |
第二节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0-47页 |
一、哲学诠释学理论 | 第40-41页 |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 第41-43页 |
三、互文本理论 | 第43-44页 |
四、建构主义理论 | 第44-47页 |
第三章 "理解"课程思想中课程目标的理论与实践 | 第47-62页 |
第一节 "理解"课程思想的知识观 | 第47-50页 |
一、现代知识观 | 第47-48页 |
二、"理解"课程思想的知识观 | 第48-50页 |
第二节 "理解"课程思想的主体观 | 第50-53页 |
一、现代主体观 | 第51-52页 |
二、"理解"课程思想的主体观 | 第52-53页 |
第三节 "理解"课程思想的课程目标 | 第53-58页 |
一、课程目标的类型分析 | 第53-55页 |
二、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分析 | 第55页 |
三、"理解"课程思想的课程目标 | 第55-58页 |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基础教育中课程目标的实践分析 | 第58-62页 |
一、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基础教育中课程目标的特点 | 第58-59页 |
二、课程目标的实例分析 | 第59-62页 |
第四章 "理解"课程思想中课程结构的理论与实践 | 第62-75页 |
第一节 "理解"课程结构的要素分析 | 第62-66页 |
一、理解"课程结构纵向维度中的要素分析 | 第62-63页 |
二、"理解"课程结构横向维度中的要素分析 | 第63-66页 |
第二节 "理解"课程思想的课程结构模型 | 第66-69页 |
一、现代课程结构模式的类型和特点 | 第66-68页 |
二、"理解"课程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68-69页 |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基础教育中课程结构的实践分析 | 第69-75页 |
一、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基础教育中课程结构的特点 | 第70-71页 |
二、课程结构的案例分析 | 第71-75页 |
第五章 "理解"课程思想中课程实施的理论和实践 | 第75-88页 |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 第75-78页 |
一、偏见 | 第75-76页 |
二、语境 | 第76-77页 |
三、语言 | 第77-78页 |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 | 第78-80页 |
一、课程实施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 第78-79页 |
二、课程实施是一个交往和对话的过程 | 第79-80页 |
三、课程实施是一个意义生成的过程 | 第80页 |
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 | 第80-84页 |
一、反思性探究策 | 第80-82页 |
二、合作性学习策略 | 第82-83页 |
三、情境化学习策略 | 第83-84页 |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基础教育中课程实施的实践分析 | 第84-88页 |
第六章 "理解"课程思想中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第88-100页 |
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标准 | 第88-91页 |
一、主体关系合理性 | 第89页 |
二、手段和途径的合理性 | 第89-90页 |
三、结果的合理性 | 第90-91页 |
第二节 课程评价的内容 | 第91-93页 |
一、教师与课程的关系 | 第91-92页 |
二、学生与课程的关系 | 第92-93页 |
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 第93页 |
第三节 课程评价的特点 | 第93-96页 |
一、动态过程性 | 第94-95页 |
二、理解体验性 | 第95页 |
三、境域叙事性 | 第95-96页 |
四、建构生成性 | 第96页 |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基础教育中课程评价的实践分析 | 第96-100页 |
一、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基础教育中课程评价的特点 | 第96-97页 |
二、课程评价的案例分析 | 第97-100页 |
第七章 对"理解"课程思想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 第100-107页 |
第一节 对"理解"课程思想理论与实践的评析 | 第100-103页 |
一、"理解"课程思想是一种整合的理论 | 第100-101页 |
二、"理解"课程思想中课程是一种关系的存在 | 第101-102页 |
三、"理解"课程思想以师生创造性的开发为诉求 | 第102-103页 |
第二节 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 第103-107页 |
一、在适当的整合中关注师生生命意义的实现与超越 | 第103-104页 |
二、课程向生活世界回归 | 第104-105页 |
三、注重师生的理解与创造 | 第105-107页 |
结束语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后记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