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国内外大学生学习拖延研究现状 | 第12-23页 |
·学习拖延的界定 | 第12-13页 |
·拖延的定义 | 第12-13页 |
·学习拖延的界定 | 第13页 |
·大学生学习拖延现状 | 第13-14页 |
·大学生学习拖延的代价、影响、危害 | 第14-15页 |
·大学生学习拖延的原因 | 第15-22页 |
·个人方面的主观原因 | 第15-20页 |
·任务特征及环境方面的客观原因 | 第20-21页 |
·学习拖延行为自身特点 | 第21-22页 |
·大学生学习拖延干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国外学习拖延研究现状 | 第22页 |
·国内学习拖延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问题提出 | 第23-24页 |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第2章 研究一师范大学生学习拖延特点研究 | 第26-40页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研究工具 | 第27页 |
·大学生学习拖延问卷 | 第27页 |
·大学生学习拖延成因问卷 | 第27页 |
·研究结果 | 第27-35页 |
·师范大学生在学习拖延问卷上的得分 | 第27-28页 |
·师范大学生学习拖延程度情况分布 | 第28-29页 |
·师范大学生学习拖延性别差异 | 第29页 |
·师范大学生学习拖延年级分布情况 | 第29-33页 |
·师范大学生学习拖延专业差异 | 第33-34页 |
·师范大学生学习拖延的原因 | 第34-35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35-38页 |
·师范大学生学习拖延类型、拖延程度分布情况 | 第35页 |
·师范生学习拖延性别及专业差异 | 第35-36页 |
·师范大学生学习拖延的年级趋势、年级差异 | 第36-37页 |
·师范生学习拖延的原因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40页 |
第3章 研究二师范大学生学习拖延现状访谈 | 第40-44页 |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访谈对象 | 第40页 |
·研究工具 | 第40页 |
·访谈结果 | 第40-42页 |
·原因分析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第4章 研究三师范大学生学习拖延团体干预研究 | 第44-62页 |
·研究意义 | 第44页 |
·研究假设 | 第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4-50页 |
·问卷施测与被试筛选 | 第44-45页 |
·研究工具 | 第45-49页 |
·大学生学习拖延问卷 | 第45页 |
·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 第45页 |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量表 | 第45-46页 |
·Gross 情绪调节问卷 | 第46页 |
·团体干预方案 | 第46-49页 |
·研究程序 | 第49-50页 |
·确定研究工具 | 第49页 |
·干预组与对照组成员的筛选、确定 | 第49页 |
·对干预组成员实施团体干预,对干预组及对照组成员前测、后测 | 第49-50页 |
·分析数据、讨论团体干预效果 | 第50页 |
·研究结果 | 第50-58页 |
·对照组、干预组前测结果比较 | 第50-51页 |
·对照组、干预组后测结果比较 | 第51-52页 |
·干预组前测、后测结果比较 | 第52-53页 |
·对照组前测、后测结果比较 | 第53-54页 |
·团体成员学习拖延干预效果评估表 | 第54-55页 |
·学习拖延团体干预效果追踪 | 第55-58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58-61页 |
·团体干预效果 | 第58-61页 |
·客观数据方面 | 第58-59页 |
·主观评价方面 | 第59-61页 |
·团体干预效果追踪 | 第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第5章 研究总结论、本研究的不足和研究展望及建议 | 第62-64页 |
·总结论 | 第62页 |
·本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展望及建议 | 第62-64页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2-63页 |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及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