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城市道路近距离交叉口安全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8-1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近距离交叉口的判定及交通冲突研究 | 第22-42页 |
2.1 近距离交叉口的类型及判定 | 第22-28页 |
2.1.1 近距离交叉口的类型 | 第22页 |
2.1.2 近距离交叉口的判定 | 第22-28页 |
2.2 近距离交叉口交通冲突 | 第28-38页 |
2.2.1 冲突与事故之间的关系 | 第28页 |
2.2.2 近距离交叉口研究范围 | 第28-29页 |
2.2.3 近距离交叉口的换道冲突 | 第29-33页 |
2.2.4 交叉口处潜在的交通冲突 | 第33-38页 |
2.3 近距离交叉口交通冲突严重性判别 | 第38-40页 |
2.3.1 冲突速度 | 第38-39页 |
2.3.2 冲突距离 | 第39-40页 |
2.3.3 冲突角度 | 第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近距离交叉口交通冲突影响因素 | 第42-60页 |
3.1 近距离交叉口交通冲突调查 | 第42-44页 |
3.1.1 近距离交叉口概况 | 第42-43页 |
3.1.2 近距离交叉口实地调查 | 第43-44页 |
3.1.3 近距离交叉口的交通冲突率 | 第44页 |
3.2 近距离交叉口交通冲突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8页 |
3.2.1 灰色关联度和灰色关联熵 | 第44-46页 |
3.2.2 近距离交叉口冲突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 第46-48页 |
3.3 近距离交叉口交通冲突微观仿真 | 第48-55页 |
3.3.1 SSAM仿真冲突模型 | 第49页 |
3.3.2 仿真参数的设置 | 第49-52页 |
3.3.3 模型的检验 | 第52页 |
3.3.4 近距离交叉口仿真设计 | 第52-55页 |
3.4 近距离交叉口仿真分析 | 第55-58页 |
3.4.1 交通冲突与交通量之间的关系 | 第55-56页 |
3.4.2 交通冲突与左转车比例之间的关系 | 第56-57页 |
3.4.3 交通冲突与大车比例之间的关系 | 第57-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近距离交叉口交通安全物元分析评价 | 第60-74页 |
4.1 近距离交叉口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第60-61页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60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0页 |
4.1.3 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 | 第60-61页 |
4.2 近距离交叉口安全评价物元分析模型 | 第61-63页 |
4.3 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63-65页 |
4.4 基于物元分析法的近距离交叉口安全评价 | 第65-68页 |
4.4.1 建立评价模型矩阵 | 第65-66页 |
4.4.2 评价指标权重 | 第66-67页 |
4.4.3 指标关联函数值 | 第67-68页 |
4.4.4 评价关联度 | 第68页 |
4.4.5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8页 |
4.5 模型验证 | 第68-73页 |
4.5.1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模型 | 第69-70页 |
4.5.2 指标的权重 | 第70页 |
4.5.3 建立评价因素隶属度模糊矩阵 | 第70-71页 |
4.5.4 安全模糊综合评判 | 第71-72页 |
4.5.5 模糊安全评价结果 | 第72-7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近距离交叉口的优化方案及效果分析 | 第74-90页 |
5.1 近距离交叉口处的信号配时优化 | 第74-78页 |
5.2 近距离交叉口进口道渠化优化 | 第78-80页 |
5.3 近距离交叉口的交通流线组织优化 | 第80-81页 |
5.4 近距离交叉口的车型车速限制 | 第81-82页 |
5.4.1 车速限制 | 第81-82页 |
5.4.2 车型限制 | 第82页 |
5.5 近距离交叉口的转向需求调控 | 第82-83页 |
5.6 行人过街管理 | 第83-84页 |
5.7 近距离交叉口改善效果仿真分析 | 第84-88页 |
5.7.1 近距离交叉口仿真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85页 |
5.7.2 近距离交叉口仿真效果分析 | 第85-88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6.2 展望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附录 | 第98-10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