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企业文化形成因素的比较研究--以比亚迪和伏尔加公司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国外内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三) 对国外内企业文化研究的评述 | 第12-13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五、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中俄企业文化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4-23页 |
| 一、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 (一) 文化 | 第14页 |
| (二) 企业文化 | 第14-15页 |
| 二、企业文化层次研究 | 第15-16页 |
| (一) 行为准则 | 第15-16页 |
| (二) 价值观和原则 | 第16页 |
| (三) 基本假设 | 第16页 |
| 三、企业形成的外部、内部因素划分理念 | 第16-17页 |
| 四、企业文化变量分析理论 | 第17-23页 |
| 第三章 中俄企业文化形成的内部因素 | 第23-29页 |
| 一、历史及状况 | 第23-24页 |
| (一) 比亚迪汽车公司的历史及状况 | 第23页 |
| (二) 伏尔加汽车公司的历史及状况 | 第23-24页 |
| 二、宣称的价值 | 第24页 |
| (一) 比亚迪宣称的价值 | 第24页 |
| (二) 伏尔加宣称的价值 | 第24页 |
| 三、领导者 | 第24-26页 |
| (一) 比亚迪汽车领导者 | 第24-25页 |
| (二) 伏尔加汽车领导者 | 第25-26页 |
| 四、员工资格和团体精神 | 第26-29页 |
| (一) 比亚迪员工资格和团体精神 | 第26-27页 |
| (二) 伏尔加汽车员工资格和团体精神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中俄企业文化形成的外部因素 | 第29-35页 |
| 一、民族 | 第29-31页 |
| (一) 权力距离 | 第29-30页 |
| (二)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 第30页 |
| (三) 男性化于女性化 | 第30页 |
| (四) 不确定性规避 | 第30-31页 |
| (五)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 第31页 |
| (六) 自身放纵与约束 | 第31页 |
| 二、制度性和科技 | 第31-32页 |
| (一) 比亚迪汽车制度性和科技 | 第32页 |
| (二) 伏尔加汽车制度性和科技 | 第32页 |
| 三、竞争 | 第32-35页 |
| (一) 比亚迪汽车竞争 | 第33页 |
| (二) 伏尔加汽车竞争 | 第33-35页 |
| 第五章 基于外内部因素分析的中俄企业文化的异同 | 第35-39页 |
| 一、关于民族的因素 | 第35-36页 |
| 二、关于制度性的因素 | 第36页 |
| 三、关于竞争的因素 | 第36页 |
| 四、关于宣称的价值的因素 | 第36-37页 |
| 五、关于领导者的因素 | 第37页 |
| 六、关于员工资格和精神的因素 | 第37-39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39-40页 |
| 一、结论 | 第39页 |
| 二、展望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个人简历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