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微电子学、集成电路(IC)论文--半导体集成电路(固体电路)论文--场效应型论文

基于电路级的低功耗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绪论第14-20页
    1.1 低功耗技术研究背景第14-16页
    1.2 低功耗设计方法第16-18页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8-19页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19-20页
第二章集成电路设计中的低功耗技术第20-39页
    2.1 CMOS 集成电路功耗组成第20-26页
        2.1.1 动态功耗第21-25页
        2.1.2 静态功耗第25页
        2.1.3 降低功耗的途径第25-26页
    2.2 低功耗优化技术概述第26-38页
        2.2.1 工艺级低功耗优化第27-28页
        2.2.2 版图级低功耗优化第28-29页
        2.2.3 电路级低功耗优化第29页
        2.2.4 RTL 级低功耗优化介绍第29-36页
        2.2.5 结构级低功耗优化第36-37页
        2.2.6 系统级低功耗优化第37-38页
    2.3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亚阈值电路的特性研究第39-61页
    3.1 亚阈值电路设计的意义第39页
    3.2 亚阈值电路的工作特性第39-43页
        3.2.1 衬底偏置电压第42页
        3.2.2 温度敏感性第42-43页
    3.3 SUB-COMS 逻辑第43-51页
        3.3.1 亚阈值反相器的直流分析说明第44-45页
        3.3.2 亚阈值反相器的瞬态分析说明第45-48页
        3.3.3 亚阈值反相器的功耗分析第48-49页
        3.3.4 温度对亚阈值电路的影响第49-51页
    3.4 SUB-VT-COMS 逻辑第51-54页
        3.4.1 传感器电路第51-52页
        3.4.2 SSB 电路第52-54页
    3.5 SUB-DTMOS 逻辑第54-57页
    3.6 三种亚阈值反相器性能对比第57-60页
        3.6.1 仿真环境第57页
        3.6.2 仿真结果分析第57-60页
    3.7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亚阈值加法器设计第61-73页
    4.1 亚阈值加法器提出的背景第61页
    4.2 全加器概论第61-67页
        4.2.1 全加器基本原理第61-62页
        4.2.2 全加器简介第62-67页
    4.3 亚阈值加法器设计第67-69页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9-72页
        4.4.1 实验环境第69页
        4.4.2 实验数据对比分析第69-72页
    4.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基于PE 模块上的电路级低功耗技术实现第73-91页
    5.1 设计思想第73-76页
        5.1.1 降低PE 模块功耗的意义第73页
        5.1.2 PE 模块的电路结构第73-74页
        5.1.3 降低功耗方案的提出第74-76页
    5.2 基于PE 模块的电路级多电压技术第76-85页
        5.2.1 电路级多电压技术可行性分析第76-77页
        5.2.2 电路级多电压技术的实现第77-81页
        5.2.3 多电压技术的流程第81-85页
    5.3 基于PE 模块的电路级门控时钟设计第85-88页
        5.3.1 门控时钟的可行性分析第85-86页
        5.3.2 门控时钟技术的实现第86-88页
        5.3.3 门控时钟技术的流程第88页
    5.4 基于PE 模块的电路级低功耗技术仿真第88-90页
        5.4.1 仿真环境第88页
        5.4.2 仿真结果分析第88-90页
    5.5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91-93页
    6.1 论文总结第91页
    6.2 展望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附录第97-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研究
下一篇:基于移动锚节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