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信息社会与终身学习的需求 | 第9页 |
1.1.2 移动设备与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 | 第9-10页 |
1.1.3 时代背景下移动课程的需求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移动学习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2 基于智能手机移动学习课程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以及概念界定 | 第20-24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1.1 非正式学习理论 | 第20页 |
2.1.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0-21页 |
2.1.3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第21页 |
2.1.4 认知负荷理论 | 第21-22页 |
2.2 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2.2.1 移动学习 | 第22页 |
2.2.2 基于智能手机移动学习 | 第22-23页 |
2.2.3 基于智能手机移动学习课程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基于智能手机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 | 第24-44页 |
3.1 智能手机移动学习特征分析 | 第24-25页 |
3.1.1 智能手机特点 | 第24页 |
3.1.2 智能手机移动学习特征 | 第24-25页 |
3.2 智能手机移动学习课程案例分析 | 第25-30页 |
3.2.1 学堂在线(APP)平台移动课程分析 | 第27-28页 |
3.2.2 初中数学微课程分析 | 第28-30页 |
3.3 智能手机移动课程设计基本原则 | 第30-34页 |
3.3.1 移动课程的基本构成 | 第30-31页 |
3.3.2 移动课程的设计原则 | 第31-34页 |
3.4 移动课程的教学设计 | 第34-42页 |
3.4.1 前端分析 | 第36-38页 |
3.4.2 教学内容分析 | 第38页 |
3.4.3 教学内容设计 | 第38-40页 |
3.4.4 学习支持服务设计 | 第40-41页 |
3.4.5 学习活动设计 | 第41-42页 |
3.5 移动课程设计基本流程 | 第42-43页 |
3.6 移动课程的评价维度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智能手机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以《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 | 第44-54页 |
4.1 平台的选择 | 第44页 |
4.2 移动课程设计背景 | 第44-46页 |
4.3 课程前端分析 | 第46-48页 |
4.3.1 学习者特征分析 | 第46-47页 |
4.3.2 学习需求分析 | 第47页 |
4.3.3 学习环境分析 | 第47页 |
4.3.4 学习目标分析 | 第47-48页 |
4.4 课程内容设计与开发 | 第48-50页 |
4.4.1 课程内容分析 | 第48页 |
4.4.2 教学内容脚本设计 | 第48-50页 |
4.5 EdualTechnol公众平台移动微课的实现 | 第50-54页 |
4.5.1 填写课程信息 | 第50-51页 |
4.5.2 编辑课程内容 | 第51-54页 |
第五章 《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移动课程的教学应用与评价 | 第54-60页 |
5.1 课程知识学习 | 第54-55页 |
5.1.1 用户关注与登录 | 第54页 |
5.1.2 课程内容学习 | 第54-55页 |
5.2 课程教学实施应用 | 第55页 |
5.3 EdualTechnol微信公众平台应用效果分析 | 第55-57页 |
5.3.1 课程后台数据统计 | 第55-56页 |
5.3.2 学习者效果分析 | 第56-57页 |
5.4 课程教学反思 | 第57-60页 |
5.4.1 整合有效学习时间 | 第58页 |
5.4.2 补充实践性课程 | 第58页 |
5.4.3 激发学习者兴趣 | 第58-59页 |
5.4.4 体验愉悦学习过程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60-61页 |
6.1.1 总结研究成果 | 第60页 |
6.1.2 分析不足之处 | 第60-61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