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发动机论文--往复式发动机论文--部件、零件论文--配气机构论文

发动机排气岐管疲劳强度及试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3-16页
        1.3.1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2 发动机排气歧管模态分析第16-28页
    2.1 发动机排气歧管的振动特性分析理论第16-18页
    2.2 发动机排气歧管建模第18-23页
        2.2.1 发动机排气歧管的二维模型第19页
        2.2.2 发动机排气歧管的三维模型第19-20页
        2.2.3 发动机排气歧管的有限元模型第20-23页
    2.3 排气歧管的自由模态分析第23-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8页
3 发动机排气歧管热应力计算及热疲劳分析第28-46页
    3.1 传热学基础第28页
    3.2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第28-30页
    3.3 热边界条件第30页
    3.4 排气歧管热应力计算第30-35页
        3.4.1 排气歧管约束模型的建立第30-33页
        3.4.2 有限元热应力分析及仿真结果第33-35页
    3.5 排气歧管热疲劳寿命分析第35-43页
        3.5.1 热应力疲劳理论第36-38页
        3.5.2 线性累积损伤理论第38页
        3.5.3 非线性累积损伤理论第38-39页
        3.5.4 NCODE疲劳分析软件及分析结果第39-43页
    3.6 本章小结第43-46页
4 发动机排气歧管的结构优化及分析第46-52页
    4.1 优化方案的提出第46页
    4.2 优化后的几何模型第46-47页
    4.3 结构优化后疲劳强度分析第47-50页
        4.3.1 优化后的模态分析结果第47-49页
        4.3.2 优化后的热应力分析结果第49页
        4.3.3 优化后热疲劳寿命分析结果第49-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5 优化后发动机排气歧管台架及路试试验第52-66页
    5.1 试验目的和内容第52页
    5.2 台架试验系统搭建第52-55页
    5.3 台架试验要求第55-57页
        5.3.1 对仪表精度及测量部位的要求第56页
        5.3.2 对试验一般条件的控制第56-57页
    5.4 发动机台架试验及结果分析第57-64页
        5.4.1 样机装车落座第57-59页
        5.4.2 样机测试磨合第59-60页
        5.4.3 台架试验结果分析第60-64页
    5.5 路试试验第64-65页
    5.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6 总结与展望第66-68页
    6.1 总结第66页
    6.2 展望第66-68页
致谢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附录A 发动机可靠性试验相关定义第74-75页
附录B 试验时发动机所带的附件第75-7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缸内直喷CNG发动机稀薄燃烧特性仿真研究
下一篇:电动轮矿用车车架有限元分析及轻量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