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1.2.3 总体评价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第20-24页 |
2.1 主要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2.1.1 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2 教育的概念 | 第21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21-23页 |
2.2.1 边缘化理论 | 第21-22页 |
2.2.2 系统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以JX县为例. | 第24-44页 |
3.1 调查情况简要分析 | 第24-25页 |
3.1.1 调查对象 | 第24页 |
3.1.2 调查方法 | 第24页 |
3.1.3 统计软件 | 第24页 |
3.1.4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3.2 留守儿童的监护状况 | 第25-27页 |
3.2.1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 | 第25-26页 |
3.2.2 留守儿童处理烦心事的方式 | 第26页 |
3.2.3 监护人的管理 | 第26-27页 |
3.3 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分析 | 第27-32页 |
3.3.1 学习态度 | 第27-28页 |
3.3.2 学习目的 | 第28-29页 |
3.3.3 自我学习要求 | 第29-30页 |
3.3.4 学习习惯 | 第30页 |
3.3.5 学习成绩的自我认知 | 第30-31页 |
3.3.6 学习辅导情况 | 第31-32页 |
3.4 留守儿童的情感状况分析 | 第32-40页 |
3.4.1 留守儿童对在外打工父母的想念 | 第33-34页 |
3.4.2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地点 | 第34-35页 |
3.4.3 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联系 | 第35-36页 |
3.4.4 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交流 | 第36-38页 |
3.4.5 留守儿童对父母关心度的认知 | 第38页 |
3.4.6 留守儿童对老师关心度的认知 | 第38-40页 |
3.4.7 留守儿童对自我未来的认知 | 第40页 |
3.5 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 | 第40-42页 |
3.5.1 留守儿童迟到或逃课的情况 | 第41页 |
3.5.2 留守儿童打架等违纪的情况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53页 |
4.1 媒体因素 | 第44-46页 |
4.2 家庭因素 | 第46-49页 |
4.2.1 家庭的含义 | 第46页 |
4.2.2 家庭结构 | 第46-47页 |
4.2.3 家庭教育 | 第47-49页 |
4.3 学校因素 | 第49-50页 |
4.3.1 学校的含义 | 第49页 |
4.3.2 教师 | 第49-50页 |
4.3.3 师资队伍 | 第50页 |
4.4 农村环境因素 | 第50-51页 |
4.4.1 农村的经济环境 | 第50-51页 |
4.4.2 农村的文化环境 | 第51页 |
4.5 自身因素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建议 | 第53-60页 |
5.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经验的典型性分析 | 第53-55页 |
5.1.1 学校基本概况 | 第53页 |
5.1.2 经验做法 | 第53-55页 |
5.2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建议 | 第55-60页 |
5.2.1 政策建议 | 第55-57页 |
5.2.2 不断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 第57页 |
5.2.3 凸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第57页 |
5.2.4 建立更具针对性的学校教育 | 第57-58页 |
5.2.5 加强村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 第58页 |
5.2.6 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共同推进关爱留守儿童行动 | 第58页 |
5.2.7 充分调动留守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