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交叉口信号设置依据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2 环形交叉口车辆延误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3.3 环形交叉口控制方式分析 | 第18-19页 |
1.3.4 环形交叉口信号设置依据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3.5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9-20页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 小结 | 第22-23页 |
第2章 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车流特性分析 | 第23-35页 |
2.1 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车头时距分布特性 | 第23-27页 |
2.1.1 数据采集 | 第23-24页 |
2.1.2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2.1.3 环道车流分布模型与验证 | 第25-27页 |
2.1.4 进口道车流分布特性 | 第27页 |
2.2 环形交叉口冲突点分析 | 第27-29页 |
2.2.1 无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冲突分析 | 第27-28页 |
2.2.2 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冲突分析 | 第28-29页 |
2.3 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基础模型 | 第29-33页 |
2.3.1 交织理论模型 | 第29-30页 |
2.3.2 线性回归模型 | 第30-31页 |
2.3.3 间隙接受理论模型 | 第31-32页 |
2.3.4 通行能力模型比较 | 第32-33页 |
2.4 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 | 第35-45页 |
3.1 车流运行对比分析 | 第35页 |
3.1.1 进口道处车流运行情况 | 第35页 |
3.1.2 环道上车流运行情况 | 第35页 |
3.2 通行能力建模思想 | 第35-37页 |
3.3 通行能力模型建立 | 第37-40页 |
3.3.1 绿灯初期 | 第37-38页 |
3.3.2 绿灯后期 | 第38-40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40-41页 |
3.5 通行能力影响参数分析 | 第41-43页 |
3.6 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环形交叉口信号设置条件分析 | 第45-65页 |
4.1 环形交叉口车均延误特性 | 第45-54页 |
4.1.1 服务水平划分 | 第45-46页 |
4.1.2 仿真实验设计 | 第46-47页 |
4.1.3 延误特性分析 | 第47-53页 |
4.1.4 结论分析 | 第53-54页 |
4.2 环形交叉口车均延误模型 | 第54-59页 |
4.2.1 无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车均延误模型 | 第56-57页 |
4.2.2 信号环形交叉口车均延误模型 | 第57-59页 |
4.3 交叉口信号设置基本流程及主要因素 | 第59-61页 |
4.3.1 信号设置流程 | 第59-60页 |
4.3.2 信号设置依据的主要因素 | 第60-61页 |
4.4 环形交叉口信号设置依据临界流量 | 第61-62页 |
4.5 环形交叉口信号设置依据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4页 |
4.5.1 饱和流率 | 第62-63页 |
4.5.2 信号损失时间 | 第63-64页 |
4.6 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65-66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