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与《弟子规》维译本译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0-18页 |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0.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3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0.3.1 《三字经》翻译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0.3.2 《弟子规》翻译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0.3.3 汉译维文本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0.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5-18页 |
0.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0.4.2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一章 《三字经》《弟子规》作品特点及其可译性 | 第18-22页 |
1.1 作品特点 | 第18-20页 |
1.1.1 文体特征 | 第18页 |
1.1.2 文辞风格 | 第18-19页 |
1.1.3 文化内涵 | 第19页 |
1.1.4 蒙学功能 | 第19-20页 |
1.1.5 德育教育 | 第20页 |
1.1.6 音韵美 | 第20页 |
1.2 作品可译性 | 第20-22页 |
1.2.1 语言文字结构 | 第21页 |
1.2.2 文化内涵 | 第21页 |
1.2.3 蒙学功能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三字经》与《弟子规》译作译法分析 | 第22-31页 |
2.1 翻译方法 | 第22-26页 |
2.1.1 典故翻译 | 第22-24页 |
2.1.2 专有名词翻译 | 第24-25页 |
2.1.3 文化特有词翻译 | 第25-26页 |
2.2 翻译技巧 | 第26-28页 |
2.2.1 增译法 | 第26-27页 |
2.2.2 减译法 | 第27页 |
2.2.3 分译法 | 第27页 |
2.2.4 合译法 | 第27页 |
2.2.5 转换法 | 第27-28页 |
2.3 翻译策略 | 第28-31页 |
2.3.1 异化 | 第29页 |
2.3.2 归化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三字经》与《弟子规》译作评述 | 第31-40页 |
3.1 译作指瑜 | 第31-33页 |
3.1.1 忠实再现 | 第31-32页 |
3.1.2 以韵译韵 | 第32-33页 |
3.1.3 读者视角 | 第33页 |
3.2 译作指瑕 | 第33-37页 |
3.2.1 漏译现象 | 第34页 |
3.2.2 误译现象 | 第34-35页 |
3.2.3 不妥之处 | 第35-36页 |
3.2.4 因形戕义 | 第36-37页 |
3.2.5 文体形式缺失 | 第37页 |
3.3 译作审美 | 第37-40页 |
3.3.1 意美 | 第38页 |
3.3.2 音美 | 第38页 |
3.3.3 形美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三字经》与《弟子规》译作译法研究之启示 | 第40-44页 |
4.1 认同原作思想 | 第40页 |
4.2 把握内涵 | 第40-41页 |
4.3 平衡结构 | 第41页 |
4.4 类比形式 | 第41-42页 |
4.5 应对翻译 | 第42页 |
4.6 释义性翻译 | 第42-43页 |
4.7 创造性翻译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