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7-9页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页 |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8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8-9页 |
1.4.1 文本分析法 | 第8页 |
1.4.2 个案研究法 | 第8-9页 |
2 姜夔简介及其创作成果和音乐思想 | 第9-14页 |
2.1 姜夔简介 | 第9页 |
2.2 姜夔的音乐著作 | 第9-10页 |
2.3 姜夔的音乐思想 | 第10-14页 |
2.3.1《大乐议》中倡“和”的音乐思想 | 第10-12页 |
2.3.1.1 乐器不可失和 | 第11页 |
2.3.1.2 曲词不可失和 | 第11页 |
2.3.1.3 演奏不可失和 | 第11-12页 |
2.3.1.4 唱诗不可失和 | 第12页 |
2.3.1.5 改革雅乐失“和”的五条措施 | 第12页 |
2.3.2 音乐作品中的音乐思想 | 第12-14页 |
2.3.2.1 爱国爱民的思想 | 第12页 |
2.3.2.2 钟情佛道的思想 | 第12-13页 |
2.3.2.3 推己及人的思想 | 第13-14页 |
3 姜夔自度曲的艺术特征 | 第14-32页 |
3.1 调式调性特点 | 第14-16页 |
3.2 曲式结构特点 | 第16-22页 |
3.2.1 换头 | 第16-18页 |
3.2.2 合尾 | 第18-20页 |
3.2.3 合头 | 第20-21页 |
3.2.4 变奏 | 第21-22页 |
3.3 旋律进行特点 | 第22-24页 |
3.3.1 跳进为主,间以级进 | 第22-23页 |
3.3.2 级进为主,间以跳进 | 第23-24页 |
3.4 终止式 | 第24-26页 |
3.5 姜夔自度曲的诗词风韵 | 第26-32页 |
3.5.1 姜夔词序的类型 | 第26-27页 |
3.5.2 姜夔诗词的主题 | 第27-28页 |
3.5.3 姜夔诗词的韵辙 | 第28-32页 |
4 姜夔的音乐艺术成就 | 第32-38页 |
4.1 对姜夔音乐创作产生影响的因素 | 第32-35页 |
4.1.1 丰富的人生历程 | 第32-33页 |
4.1.1.1 苦苦怀恋的爱情 | 第32页 |
4.1.1.2 惺惺相惜的友情 | 第32-33页 |
4.1.1.3 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 第33页 |
4.1.2 深厚的文学底蕴 | 第33-34页 |
4.1.3 姜夔自度曲音乐的创新性 | 第34页 |
4.1.3.1 自创曲调 | 第34页 |
4.1.3.2 以词抒情抒志 | 第34页 |
4.1.4 姜夔作曲技法的先进性 | 第34-35页 |
4.1.4.1 词序与标题音乐 | 第34-35页 |
4.1.4.2 双片曲与单二部曲式 | 第35页 |
4.1.4.3 调式落音与终止 | 第35页 |
4.1.4.4 犯调与转调 | 第35页 |
4.2 姜夔音乐著作的主要贡献 | 第35-38页 |
4.2.1 开创了自由表达心声的音乐形式——自度曲 | 第36页 |
4.2.2 给后世留下可供研究和利用的宝贵音乐史料 | 第36页 |
4.2.3 阐述了自己别具一格的音乐思想 | 第36页 |
4.2.4 词曲一体的创作方式使文学音乐诠释得更为得体 | 第36-38页 |
5 自度曲的演唱研究 | 第38-61页 |
5.1《鬲溪梅令》 | 第38-43页 |
5.1.1 音乐分析 | 第38-39页 |
5.1.2 诗词意境分析 | 第39页 |
5.1.3 演唱分析 | 第39-43页 |
5.2《杏花天影》 | 第43-47页 |
5.2.1 音乐分析 | 第43-44页 |
5.2.2 诗词意境分析 | 第44-45页 |
5.2.3 演唱分析 | 第45-47页 |
5.3《扬州慢》 | 第47-54页 |
5.3.1 音乐分析 | 第48-49页 |
5.3.2 诗词意境分析 | 第49-50页 |
5.3.3 演唱分析 | 第50-54页 |
5.4《凄凉犯》 | 第54-61页 |
5.4.1 音乐分析 | 第54-55页 |
5.4.2 诗词意境分析 | 第55-56页 |
5.4.3 演唱分析 | 第56-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