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

同课异构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言第11-13页
    1.1 问题提出第11-13页
        1.1.1 新的课程观,教学观的需要第11-12页
        1.1.2 同课异构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第12-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20页
    2.1 有关同课异构的研究第13-17页
        2.1.1 同课异构的定义第13-14页
        2.1.2 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第14-15页
        2.1.3 同课异构的实践依据第15-16页
        2.1.4 同课异构的教学价值第16-17页
    2.2 有关人文地理的研究第17-20页
        2.2.1 人文地理的学科属性与特点第17-18页
        2.2.2 人文地理教学中运用同课异构的优势第18-20页
3. “同课异构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第20-30页
    3.1 两名教师的教学设计展示第20-24页
    3.2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同课异构比较第24-30页
        3.2.1 教学目标比较第24-26页
        3.2.2 教学内容选择处理比较第26-27页
        3.2.3 教学准备比较第27页
        3.2.4 课堂导入比较第27页
        3.2.5 教学方法比较第27-28页
        3.2.6 教学主体比较第28页
        3.2.7 课堂板书比较第28页
        3.2.8 总结对比第28-30页
4. 人文地理教学的设计要点第30-36页
    4.1 按照人文地理的三维目标特点进行设计第30-31页
    4.2 从人文地理的教学内容出发进行设计第31-34页
        4.2.1 突出乡土地理教学第31-33页
        4.2.2 强调人地关系教学——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第33页
        4.2.3 突出地域文化教学第33-34页
    4.3 在方法中选择案例教学方法第34-36页
5. 同课异构对人文地理教学的启示第36-39页
    5.1 同课异构有利于人文地理教学第36-37页
        5.1.1 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第36页
        5.1.2 有利于学生实践水平提高第36页
        5.1.3 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建立第36-37页
    5.2 同课异构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第37-39页
        5.2.1 对学生能力要求过高第37页
        5.2.2 对教师能力要求过高第37-38页
        5.2.3 对课堂情境的要求过高第38-39页
6 结语第39-40页
    6.1 基本结论第39页
    6.2 存在问题第39-40页
7. 参考文献第40-41页
8. 致谢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影子银行业务对上市银行经营风险和价值的影响
下一篇:运用量化投资策略实现超额收益Alpha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