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言 | 第11-13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1.1.1 新的课程观,教学观的需要 | 第11-12页 |
1.1.2 同课异构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2.1 有关同课异构的研究 | 第13-17页 |
2.1.1 同课异构的定义 | 第13-14页 |
2.1.2 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 | 第14-15页 |
2.1.3 同课异构的实践依据 | 第15-16页 |
2.1.4 同课异构的教学价值 | 第16-17页 |
2.2 有关人文地理的研究 | 第17-20页 |
2.2.1 人文地理的学科属性与特点 | 第17-18页 |
2.2.2 人文地理教学中运用同课异构的优势 | 第18-20页 |
3. “同课异构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第20-30页 |
3.1 两名教师的教学设计展示 | 第20-24页 |
3.2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同课异构比较 | 第24-30页 |
3.2.1 教学目标比较 | 第24-26页 |
3.2.2 教学内容选择处理比较 | 第26-27页 |
3.2.3 教学准备比较 | 第27页 |
3.2.4 课堂导入比较 | 第27页 |
3.2.5 教学方法比较 | 第27-28页 |
3.2.6 教学主体比较 | 第28页 |
3.2.7 课堂板书比较 | 第28页 |
3.2.8 总结对比 | 第28-30页 |
4. 人文地理教学的设计要点 | 第30-36页 |
4.1 按照人文地理的三维目标特点进行设计 | 第30-31页 |
4.2 从人文地理的教学内容出发进行设计 | 第31-34页 |
4.2.1 突出乡土地理教学 | 第31-33页 |
4.2.2 强调人地关系教学——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 | 第33页 |
4.2.3 突出地域文化教学 | 第33-34页 |
4.3 在方法中选择案例教学方法 | 第34-36页 |
5. 同课异构对人文地理教学的启示 | 第36-39页 |
5.1 同课异构有利于人文地理教学 | 第36-37页 |
5.1.1 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 | 第36页 |
5.1.2 有利于学生实践水平提高 | 第36页 |
5.1.3 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建立 | 第36-37页 |
5.2 同课异构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 第37-39页 |
5.2.1 对学生能力要求过高 | 第37页 |
5.2.2 对教师能力要求过高 | 第37-38页 |
5.2.3 对课堂情境的要求过高 | 第38-39页 |
6 结语 | 第39-40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39页 |
6.2 存在问题 | 第39-40页 |
7.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8.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