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第6-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6页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6-7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6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6-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7-20页 |
2.1 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综述 | 第7-12页 |
2.1.1 模式 | 第7-8页 |
2.1.2 教学模式 | 第8-9页 |
2.1.3 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 第9-12页 |
2.2 具身认知综述 | 第12-20页 |
2.2.1 具身认知的概念研究 | 第12-13页 |
2.2.2 具身认知的作用研究 | 第13-14页 |
2.2.3 具身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4-17页 |
2.2.4 具身认知的教学研究 | 第17-20页 |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 第20页 |
3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具身教学模式研究设计 | 第20-25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3.2 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3.3 研究背景和依据 | 第21-24页 |
3.3.1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具身教学模式建构的背景 | 第21-23页 |
3.3.2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具身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 第23-24页 |
3.4 研究的方法 | 第24-25页 |
4 研究一: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具身教学模式的建构 | 第25-37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4.2.2 数据收集和分析 | 第26-28页 |
4.3 研究结果 | 第28-34页 |
4.3.1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具身教学模式建构的要素 | 第28-30页 |
4.3.2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具身教学模式建构的过程 | 第30-34页 |
4.4 讨论与分析 | 第34-37页 |
4.4.1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具身教学模式分析 | 第34-35页 |
4.4.2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具身教学模式结构分析 | 第35-37页 |
5 研究二: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具身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 第37-46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37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5.3.1 研究对象 | 第37页 |
5.3.2 研究工具 | 第37-38页 |
5.4 研究步骤 | 第38-40页 |
5.4.1 干预方案 | 第38-39页 |
5.4.2 实验变量 | 第39页 |
5.4.3 实验过程 | 第39页 |
5.4.4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5.5 研究结果 | 第40-43页 |
5.5.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总分及各维度分数比较 | 第40-41页 |
5.5.2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比较 | 第41页 |
5.5.3 实验前后,实验班心理健康素质量表得分上的比较 | 第41-42页 |
5.5.4 实验前后,对照班心理健康素质量表得分比较 | 第42-43页 |
5.6 讨论与分析 | 第43-45页 |
5.6.1 两种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差异分析 | 第43-44页 |
5.6.2 具身教学模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影响分析 | 第44-45页 |
5.7 结论 | 第45-46页 |
6 研究三: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具身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 第46-51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46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46页 |
6.3 研究步骤 | 第46页 |
6.4 研究对象 | 第46页 |
6.5 数据编码与分析 | 第46-48页 |
6.6 研究结果 | 第48-50页 |
6.6.1 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过程的结果 | 第48页 |
6.6.2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教学互动的结果 | 第48-50页 |
6.7 讨论与分析 | 第50-51页 |
6.8 结论 | 第51页 |
7 研究反思与展望 | 第51-54页 |
7.1 研究反思 | 第51-5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8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1 | 第60-67页 |
附录2 | 第67-72页 |
附录2-1 (高中专职的心理教师访谈文本举例) | 第67-71页 |
附录2-2 访谈提纲 | 第71-72页 |
附录3: (具身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 第72-82页 |
附录4: (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 第82-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