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立题背景 | 第9页 |
1.2 脂肪氧化机制和动力学 | 第9-11页 |
1.2.1 脂肪的自动氧化机制 | 第9-10页 |
1.2.2 脂肪的光敏氧化机制 | 第10-11页 |
1.2.3 脂肪的酶促氧化机制 | 第11页 |
1.3 脂肪氧化的产物与牛乳中其他物质的相互反应 | 第11-12页 |
1.4 影响脂肪氧化的因素 | 第12-17页 |
1.4.1 影响乳脂肪氧化的内在因素 | 第12-14页 |
1.4.2 影响乳脂肪氧化的外在因素 | 第14-17页 |
1.5 影响乳脂肪氧化的加工处理方法 | 第17-18页 |
1.5.1 冷冻 | 第17页 |
1.5.2 均质 | 第17-18页 |
1.5.3 浓缩 | 第18页 |
1.6 预防乳脂肪氧化的常用包装方法 | 第18-19页 |
1.7 乳脂肪的氧化评价指标和方法 | 第19-23页 |
1.7.1 成分含量的测定 | 第20页 |
1.7.2 顶部空间测定 | 第20页 |
1.7.3 过氧化值的测定 | 第20-21页 |
1.7.4 茴香胺值的测定 | 第21页 |
1.7.5 硫代巴比妥酸值的测定 | 第21-22页 |
1.7.6 颜色的测定 | 第22-23页 |
1.7.7 感官评定 | 第23页 |
1.8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1 原料 | 第2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1.3 主要设备 | 第24-25页 |
2.2 采样方法 | 第25页 |
2.3 乳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2.4 过氧化值的测定 | 第26页 |
2.5 乳脂肪的 TBA 法 | 第26-27页 |
2.5.1 丙二醛标准液的配置 | 第26页 |
2.5.2 丙二醛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6页 |
2.5.3 牛乳中丙二醛浓度的测定 | 第26-27页 |
2.6 加工方法对乳脂肪氧化影响 | 第27页 |
2.6.1 加热温度对乳脂肪氧化的影响 | 第27页 |
2.6.2 pH 对乳脂肪氧化的影响 | 第27页 |
2.6.3 均质对乳脂肪氧化的影响 | 第27页 |
2.6.4 浓缩倍数对乳脂肪氧化的影响 | 第27页 |
2.7 正交试验 | 第27-28页 |
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8-29页 |
第3章 夏季不同月份乳成分的含量分析以及 TBA 法的确定 | 第29-36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不同月份乳成分的含量 | 第29-31页 |
3.2.1 不同月份牛乳的蛋白质含量 | 第29-30页 |
3.2.2 不同月份牛乳的脂肪含量 | 第30-31页 |
3.3 TBA 法的确定 | 第31-35页 |
3.3.1 丙二醛浓度和吸光度的关系 | 第31-32页 |
3.3.2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 TBA 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3 pH 对 TBA 反应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4 离心时间对 TBA 反应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加工处理对乳脂肪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第36-48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加工处理对脂肪氧化稳定性的单因素影响研究 | 第36-44页 |
4.2.1 不同加热温度对脂肪氧化影响 | 第36-40页 |
4.2.2 pH 对脂肪氧化的影响 | 第40-42页 |
4.2.3 不同均质条件对脂肪氧化的影响 | 第42-44页 |
4.3 抗氧化的最佳工艺组合的确定 | 第44-45页 |
4.4 浓缩(超滤)对脂肪氧化的影响 | 第45-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