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医患关系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医学人类学的医患关系研究 | 第12-13页 |
1.2.3 聚焦我国西北地区医学人类学视域中的医患关系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论文背景资料的归纳与统计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医疗活动的场域:乌鲁木齐市X医院 | 第18-37页 |
2.1 医院的区域位置及科室设置 | 第18-23页 |
2.1.1 医院的区域位置及历史沿革 | 第18-19页 |
2.1.2 科室的内部构造 | 第19-20页 |
2.1.3 科室的人员组织架构 | 第20-23页 |
2.2 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 | 第23-31页 |
2.2.1 医生的临床实践 | 第23-29页 |
2.2.2 护士的临床实践 | 第29-31页 |
2.2.3 其他医护人员的医疗活动 | 第31页 |
2.3 医院内患者及家属的日常活动 | 第31-37页 |
2.3.1 门诊患者的活动 | 第32-34页 |
2.3.2 住院患者的日常活动 | 第34-36页 |
2.3.3 家属的日常活动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医疗情境中医患认知的互动与差异 | 第37-50页 |
3.1 生物文化视角下医学认知的建构 | 第37-43页 |
3.1.1 医护人员的培养机制 | 第37-39页 |
3.1.2 医护人员治疗观的来源 | 第39-41页 |
3.1.3 观念的实践:外科手术的医学人类学阐释 | 第41-43页 |
3.2 地方性知识结构下的疾病认知 | 第43-46页 |
3.2.1 多元文化背景中患者疾病观的来源 | 第43-44页 |
3.2.2 观念的实践:患者的疾痛体验与叙事 | 第44-45页 |
3.2.3 患者疾痛叙事的社会文化意义 | 第45-46页 |
3.3 医患双方认知的互动与碰撞 | 第46-50页 |
第四章 医患关系中的多元需求与回应 | 第50-70页 |
4.1 患者的需求层次 | 第51-62页 |
4.1.1 对治疗效果的需求 | 第51-54页 |
4.1.2 对经济支持的需求 | 第54-56页 |
4.1.3 对精神关怀的需求 | 第56-59页 |
4.1.4 对公平公正的需求 | 第59-60页 |
4.1.5 对宗教关怀的需求 | 第60-62页 |
4.2 对患者需求的回应 | 第62-67页 |
4.2.1 国家政策方面的回应 | 第63-64页 |
4.2.2 医疗机构方面的回应 | 第64-65页 |
4.2.3 医生、护士,个人方面的回应 | 第65-67页 |
4.3 医患矛盾中需求与回应的不对等性 | 第67-70页 |
第五章 从交流空间的转变中寻求医患关系的解决途径 | 第70-81页 |
5.1 传统的叙事空间 | 第70-74页 |
5.1.1 患者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 | 第70-71页 |
5.1.2 传统叙事空间的特征 | 第71-73页 |
5.1.3 传统叙事空间的现代转型 | 第73-74页 |
5.2 新兴的叙事空间 | 第74-76页 |
5.2.1 纸质媒体叙事空间 | 第74-75页 |
5.2.2 新兴叙事空间的特征 | 第75页 |
5.2.3 新兴叙事空间的社会文化作用 | 第75-76页 |
5.3 虚拟空间里的疾痛叙事 | 第76-81页 |
5.3.1 社交网络中的交流 | 第76-78页 |
5.3.2 虚拟空间交流的特征 | 第78-79页 |
5.3.3 虚拟空间交流的必要性和可利用性 | 第79-8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第81-85页 |
6.1 医患关系紧张的深层次原因 | 第81-82页 |
6.2 缓和医患矛盾的新契机 | 第82-83页 |
6.3 医患关系中医学人类学研究的学术启示 | 第83-84页 |
6.4 医患关系的反思与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 | 第89-92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