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1.1 我国鲈鱼加工产业现状 | 第12页 |
1.2 鱼类原料性质 | 第12-13页 |
1.3 鱼类脱脂方法的研究 | 第13-17页 |
1.3.1 化学法脱脂 | 第13-14页 |
1.3.2 物理法 | 第14-16页 |
1.3.3 生物法脱脂 | 第16页 |
1.3.4 综合法脱脂 | 第16-17页 |
1.4 鱼肉腥味物质的来源及控制方法的研究 | 第17-21页 |
1.4.1 鱼肉腥味物质的来源 | 第17-19页 |
1.4.2 鱼肉腥味的控制方法 | 第19-21页 |
1.5 鱼类调理食品加工工艺及贮藏品质变化的研究 | 第21-23页 |
1.5.1 鱼类调理食品加工工艺 | 第21-22页 |
1.5.2 鱼类调理食品贮藏品质变化 | 第22-23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 养殖海鲈鱼和大口黑鲈原料特性比较 | 第24-33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2.2.1 材料和试剂 | 第24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24-25页 |
2.2.3 方法 | 第25-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2.3.1 形体参数、形态比例及基本成分含量 | 第27-29页 |
2.3.2 蛋白质组成及含量 | 第29-30页 |
2.3.3 加工理化特性参数分析 | 第30-31页 |
2.3.4 色泽 | 第31页 |
2.3.5 质构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鲜鲈鱼鱼片的脱脂工艺技术研究 | 第33-44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2.1 材料和试剂 | 第33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33-34页 |
3.2.3 方法 | 第34-3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3.3.1 脂肪酶B4000和P1000脱脂效果比较 | 第35-37页 |
3.3.2 复合脂肪酶对鲜鲈鱼片的脱脂工艺研究 | 第37-39页 |
3.3.3 正交法优化复合酶对鲜鲈鱼片脱脂工艺的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3.3.4 复合酶对鲜鲈鱼片脱脂前后脂肪酸变化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香菜和香茅对鲜鲈鱼片的脱腥抑菌效果研究 | 第44-53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4.2.1 材料和试剂 | 第44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44-45页 |
4.2.3 方法 | 第45-4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4.3.1 感官分析 | 第47页 |
4.3.2 鲜鲈鱼片脱腥前后挥发性成分分析 | 第47-51页 |
4.3.3 抑菌效果分析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调理啤酒鲈鱼片的工艺及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品质变化研究 | 第53-70页 |
5.1 引言 | 第53-54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9页 |
5.2.1 材料和试剂 | 第54页 |
5.2.2 仪器与设备 | 第54页 |
5.2.3 调味啤酒鲈鱼片工艺研究 | 第54-5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9页 |
5.3.1 调理鲈鱼片加工工艺 | 第59-63页 |
5.3.2 不同包装方式和贮藏条件下产品品质变化分析 | 第63-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6.1 结论 | 第70-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创新点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