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1.1.1 分层教学研究的社会发展背景 | 第11-12页 |
1.1.2 分层次教学研究的教育实践背景 | 第12-13页 |
1.1.3 分层次教学研究的学生背景 | 第13-16页 |
1.2 研究的内容、目标、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2.2.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2.3.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4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联系 | 第20-29页 |
2.1 分层教学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 教学案的概念 | 第21-24页 |
2.2.1 教学目标概述 | 第21页 |
2.2.2 教学目标的组成 | 第21-24页 |
2.3 学案的概念 | 第24-27页 |
2.4 导学案与分层教学的关系 | 第27-29页 |
第3章 分层次教学研究概述 | 第29-37页 |
3.1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现状 | 第29-35页 |
3.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9-32页 |
3.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2-33页 |
3.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33-35页 |
3.2 分层教学研究展望 | 第35-37页 |
第4章 分层次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37-50页 |
4.1 分层次教学的教育学理论依据 | 第37-44页 |
4.1.1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 第37-38页 |
4.1.2 因材施教思想 | 第38-40页 |
4.1.3 学生主体性思想 | 第40-41页 |
4.1.4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第41-42页 |
4.1.5 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 | 第42-44页 |
4.2 分层次教学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 第44-50页 |
4.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44页 |
4.2.2 多元智力理论 | 第44-46页 |
4.2.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46页 |
4.2.4 掌握学习的理论 | 第46-48页 |
4.2.5 合作学习的思想 | 第48-49页 |
4.2.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49-50页 |
第5章 初中地理分层次教学基本模式 | 第50-57页 |
5.1 模式与教学模式 | 第50-51页 |
5.2 教学模式的作用 | 第51-52页 |
5.3 初中地理分层次教学模式 | 第52-53页 |
5.4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基本模式 | 第53-57页 |
第6章 初中地理分层次教学模式程序及策略 | 第57-77页 |
6.1 学生分层 | 第57-58页 |
6.2 教学目标分层 | 第58-60页 |
6.3 教学分层 | 第60-77页 |
6.3.1 分层备课 | 第60-64页 |
6.3.2 分层授课 | 第64-66页 |
6.3.3 分层时间 | 第66-67页 |
6.3.4 分层提问 | 第67-68页 |
6.3.5 分层作业(练习) | 第68-71页 |
6.3.6 分层辅导 | 第71-73页 |
6.3.7 分层评价 | 第73-74页 |
6.3.8 分层管理 | 第74-75页 |
6.3.9 分层反思 | 第75-77页 |
第7章 地理分层教学案例设计与说明 | 第77-83页 |
7.1 地理分层教学案例设计 | 第77-81页 |
7.2 地理分层教学案例说明 | 第81-83页 |
第8章 地理分层教学实证分析 | 第83-93页 |
8.1 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 第83-87页 |
8.2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第87-93页 |
第9章 结论及讨论 | 第93-99页 |
9.1 结论 | 第93-98页 |
9.1.1 地理分层次教学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 第93-94页 |
9.1.2 地理分层次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 第94-95页 |
9.1.3 地理分层次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 第95页 |
9.1.4 地理分层次教学促使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形成 | 第95-96页 |
9.1.5 地理分层次教学期待全面全新提高教师素质 | 第96-98页 |
9.2 讨论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附录 1:调查问卷 | 第101-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