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1.5 主要相关概念 | 第22-25页 |
1.5.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第22-23页 |
1.5.2 耗散结构理论 | 第23-25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理论综述与研究设计 | 第27-35页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7-34页 |
2.1.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起源与发展 | 第27-28页 |
2.1.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内涵与特征 | 第28-29页 |
2.1.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模式与机制 | 第29-31页 |
2.1.4 政府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的作用 | 第31-33页 |
2.1.5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 第33-34页 |
2.2 研究设计 | 第34-35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2.2.2 研究工具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广州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5-45页 |
3.1 联盟发展现状 | 第35-42页 |
3.1.1 联盟基本情况 | 第35-36页 |
3.1.2 联盟运行机制现状 | 第36-42页 |
3.2 联盟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42-45页 |
3.2.1 宏观上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3.2.2 微观上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第四章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耗散结构模型与运行机制 | 第45-56页 |
4.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耗散化本质分析 | 第45-48页 |
4.1.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开放性 | 第45-46页 |
4.1.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远离平衡态特征 | 第46页 |
4.1.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涨落机制 | 第46-47页 |
4.1.4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非线性特征 | 第47-48页 |
4.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耗散结构模型构建 | 第48-51页 |
4.2.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参与主体功能定位 | 第48-49页 |
4.2.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耗散结构模型 | 第49-51页 |
4.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耗散结构运行机制 | 第51-56页 |
4.3.1 动力机制 | 第51-52页 |
4.3.2 沟通协调机制 | 第52-54页 |
4.3.3 风险管理机制 | 第54-55页 |
4.3.4 利益分配机制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基于耗散结构的广州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序性评价 | 第56-83页 |
5.1 基于耗散结构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熵变原理及函数构建 | 第56-58页 |
5.1.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耗散结构熵变原理 | 第56-57页 |
5.1.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耗散结构函数构建 | 第57-58页 |
5.2 基于耗散结构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熵变评价总体框架 | 第58-60页 |
5.2.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熵变评价模型的评价目标 | 第58页 |
5.2.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熵变评价模型的评价程序 | 第58-60页 |
5.3 广州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序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60-62页 |
5.3.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60页 |
5.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0-62页 |
5.4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序性评价方法 | 第62-69页 |
5.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62-66页 |
5.4.2 运行熵测算方法 | 第66-68页 |
5.4.3 关联熵测算方法 | 第68-69页 |
5.5 广州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序性评价实证分析 | 第69-83页 |
5.5.1 数据来源 | 第69-70页 |
5.5.2 支持权重向量的计 | 第70-75页 |
5.5.3 运行系数的计算 | 第75-77页 |
5.5.4 关联系数的计算 | 第77-79页 |
5.5.5 运行熵及关联熵的计算 | 第79-80页 |
5.5.6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0-83页 |
第六章 广州市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对策及建议 | 第83-90页 |
6.1 联盟开放性建设对策 | 第83-84页 |
6.1.1 提高联盟内部的协同创新效率 | 第83-84页 |
6.1.2 提高联盟整体的对外开放性 | 第84页 |
6.2 联盟远离平衡态建设对策 | 第84-86页 |
6.2.1 鼓励企业自发组建联盟 | 第85页 |
6.2.2 完善竞争及激励机制 | 第85-86页 |
6.3 联盟随机涨落建设对策 | 第86-87页 |
6.3.1 完善技术创新政策法规 | 第86页 |
6.3.2 培育技术创新保护空间 | 第86-87页 |
6.4 联盟非线性作用建设对策 | 第87-90页 |
6.4.1 倡导多元化发展 | 第87-88页 |
6.4.2 重视关键要素 | 第88-9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录 | 第100-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