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8-9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一) 文献法 | 第11页 |
| (二)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1页 |
| (三) 访谈法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学校教育中家长教育权的法理分析 | 第12-22页 |
| 一、教育权力的迁移 | 第12-14页 |
| (一) 家长掌权时代 | 第12-13页 |
| (二) 国家权力的介入和扩张 | 第13页 |
| (三) 家长权利的受限和缺失 | 第13-14页 |
| 二、家长教育权的概念及特征 | 第14-17页 |
| (一) 家长教育权的概念 | 第14-15页 |
| (二) 家长教育权的特征 | 第15-17页 |
| 三、学校教育权与家长教育权关系辨析 | 第17-22页 |
| (一) “权利”与“权力” | 第17页 |
| (二) “公共性”与“私利性” | 第17-18页 |
| (三) “公平”与“效率” | 第18-19页 |
| (四) 学校教育中家长教育权的定位------基于平衡论视角 | 第19-22页 |
| 第三章 学校教育中家长教育权现状分析 | 第22-37页 |
| 一、家长教育权利内容及现状分析 | 第22-30页 |
| (一) 家长参与教育方式的选择 | 第23-25页 |
| (二) 家长与学校进行信息交流 | 第25-28页 |
| (三)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决策和管理 | 第28-30页 |
|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 第30-32页 |
| (一) 学校教育过度延伸 | 第30-32页 |
| (二) 学校教育中家长权利被侵占 | 第32页 |
| 三、家长与学校的“争权”相关案例分析 | 第32-37页 |
| (一) 强势的家长 | 第33-34页 |
| (二) 强势的学校 | 第34-35页 |
| (三) 妥协的家长 | 第35页 |
| (四) “教育权之争”新进展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妨碍学校教育中家长教育权实现的原因探析 | 第37-47页 |
| 一、“学校本位”的教育格局 | 第37-40页 |
| (一) 强行政-弱市场的学校治理结构 | 第37-38页 |
| (二) 封闭的学校管理建设体制 | 第38-39页 |
| (三) 偏差的教师教育体制 | 第39页 |
| (四) 教师的权威和职业倦怠 | 第39-40页 |
| 二、家长的“弃权” | 第40-44页 |
| (一) 学校中家长角色新特点 | 第40-41页 |
| (二) “被动”弃权 | 第41-42页 |
| (三) 主动转移 | 第42-44页 |
| 三、我国法律和政治背景分析 | 第44-45页 |
| (一) 法律层面的缺失 | 第44页 |
| (二) 传统政治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四、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分析 | 第45-47页 |
| (一) “天地君亲师”、“师道尊严” | 第45页 |
| (二) “民不与官争”、“和为贵” | 第45-46页 |
| (三) 公权力意识淡薄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学校教育中家长教育权的实现 | 第47-54页 |
| 一、下移政治权力,重构学校管理组织形式 | 第47-49页 |
| 二、关怀弱势群体,平衡各阶层家长参与比例 | 第49-50页 |
| 三、建立专业培训体系,统一教育理念 | 第50-51页 |
|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合法保障家长教育权 | 第51-52页 |
| 五、实现家校互联,重塑平等的伙伴关系 | 第52-54页 |
| 结语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