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突围的有限与可能--对一所乡村非完全小学的个案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一) 对乡村教育的思考 | 第8页 |
(二) 个人成长经历 | 第8-9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一) 乡村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9-13页 |
(二)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 第13-14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一) 乡村教育 | 第14-15页 |
(二) 非完全小学 | 第15页 |
五、研究设计 | 第15-17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六、研究过程 | 第17-20页 |
(一) 研究现场的进入 | 第17-18页 |
(二)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18页 |
(三) 研究伦理的反思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非完全小学的图景呈现 | 第20-32页 |
一、外在的失谐--学校的诉说 | 第21-25页 |
(一) 等不来的教育经费--“多久才能批下来” | 第21-22页 |
(二) 无望的基础设施--“啥时候能建起来” | 第22-23页 |
(三) 补不齐的教具--“凑合凑合用呗” | 第23-24页 |
(四) 进不来的新教师--“轮不到俺们学校” | 第24-25页 |
二、内在的和谐--主角们的心声 | 第25-32页 |
(一) 教师--“学生是我的寄托” | 第25-27页 |
(二) 学生--“学校是我另外一个家” | 第27-29页 |
(三) 家长--“老师是我们自己人” | 第29-32页 |
第三章 非完全小学的特征分析 | 第32-61页 |
一、情景嵌入式的学校生活 | 第32-40页 |
(一) 制度外的生物时间 | 第32-35页 |
(二) 情境化的空间 | 第35-38页 |
(三) 嵌入的乡土课程 | 第38-40页 |
二、亲密化的人际关系 | 第40-50页 |
(一) 共生型的教师关系 | 第40-41页 |
(二) 一对一的师生交往 | 第41-46页 |
(三) 熟人化的家校沟通 | 第46-50页 |
三、模糊化的课堂教学 | 第50-61页 |
(一) 含混的教学用语 | 第51-54页 |
(二) 多重的教学评价 | 第54-56页 |
(三) 经验化的知识传授 | 第56-61页 |
第四章 乡村教育的出路与反思 | 第61-68页 |
一、乡村教育的现代融入 | 第61-64页 |
(一) 物质保障--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引入 | 第61-63页 |
(二) 认知转变--现代观念的觉醒 | 第63-64页 |
二、以乡村教育之名—对现代教育的反思 | 第64-68页 |
(一) 教育观念:从对象化到共生式 | 第64-65页 |
(二) 教育关系:从功利性到亲密化 | 第65-67页 |
(三) 教育功能:从理性算计到情感包容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