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发展性评价的理性思考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引论 | 第8-13页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8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1. 国外高校课程评价的发展 | 第8-10页 |
2. 我国高校课程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课程评价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 课程评价 | 第11页 |
2. 发展性评价 | 第11-12页 |
3. 高校课程发展性评价 | 第12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二、高校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基本依据 | 第13-18页 |
(一) 构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1. 发展性课程评价与建构主义理论 | 第13-14页 |
2. 发展性课程评价与多元智力理论 | 第14页 |
3. 发展性课程评价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14-15页 |
(二) 提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现实依据 | 第15-18页 |
1. 课程的独特文化特征 | 第15页 |
2. 复杂科学的影响 | 第15-16页 |
3. 我国课程的价值取向 | 第16-18页 |
三、关于高校课程发展性评价目标的定位 | 第18-22页 |
(一) 高校课程发展性评价立足于发展 | 第18页 |
(二) 高校课程发展性评价着力于多元 | 第18-20页 |
1. 价值多元化 | 第19页 |
2. 评价内容多元化 | 第19页 |
3. 评价主体多元化 | 第19-20页 |
4. 评价方法多元化 | 第20页 |
(三) 高校课程发展性评价的目标 | 第20-22页 |
四、关于高校课程发展性评价原则的确立 | 第22-27页 |
(一) 评价理念的发展性原则 | 第22-23页 |
1. 以学生发展为本 | 第22-23页 |
2. 促使课程不断改进与提高 | 第23页 |
(二) 思维方式的多维度原则 | 第23-25页 |
1. 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转变 | 第23-24页 |
2. 后现代思维的介入 | 第24-25页 |
(三) 评价结构的开放式原则 | 第25-27页 |
1. 高校课程发展性评价结构的开放 | 第25页 |
2. 高校课程发展性评价结构的循环上升 | 第25-27页 |
五、关于高校课程发展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7-31页 |
(一) 高校课程发展性评价方法的内在逻辑 | 第27页 |
(二) 高校课程发展性评价方法的实效性 | 第27-29页 |
(三) 高校课程发展性评价方法选用的策略 | 第29-31页 |
六、高校课程发展性评价元分析 | 第31-35页 |
(一) 高校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元分析 | 第31-33页 |
1. 高校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合理性 | 第31-32页 |
2. 高校课程发展性评价的科学性 | 第32页 |
3. 高校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可行性 | 第32-33页 |
(二) 高校课程评价元评价机制 | 第33-35页 |
1. 目标调控机制 | 第33页 |
2. 组织保障机制 | 第33-34页 |
3. 支持监督机制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注释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