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微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初探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中文文摘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3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1 微时代的到来和教育对微课程的需求第8页
        1.1.2 可汗学院等的强势来袭第8-9页
        1.1.3 传统物理教育存在的不足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3.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3.2 研究意义第11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1-13页
        1.4.1 研究思路第11页
        1.4.2 研究方法第11-13页
第二章 微课程概念的界定和理论依据第13-16页
    2.1 概念界定第13-14页
        2.1.1 微课程的定义第13页
        2.1.2 微课程的特点第13-14页
    2.2 理论依据第14-16页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14-15页
        2.2.2 非正式学习理论第15页
        2.2.3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第15-16页
第三章 微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模式第16-23页
    3.1 可汗课程《重力介绍》的介绍第16-20页
        3.1.1 《重力介绍》简介第16-17页
        3.1.2 课程分析第17-18页
        3.1.3 可汗学院课程的特点第18页
        3.1.4 可汗学院课程教学模式与其他课程教学模式比较第18-19页
        3.1.5 可汗学院课程的局限性第19-20页
    3.2 微课程的设计原则第20-21页
    3.3 微课程的设计模式第21-23页
第四章 初中物理微课程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第23-35页
    4.1 调查背景第23页
    4.2 调查问卷概况第23页
    4.3 调查数据及结果分析第23-35页
        4.3.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第23-30页
        4.3.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第30-35页
第五章 初中物理微课程的设计示例第35-44页
    5.1 中学物理概念微课程设计第35-39页
        5.1.1 物理概念界定第35-36页
        5.1.2 《电压》概念微课程设计第36-39页
    5.2 中学物理规律微课程设计第39-42页
        5.2.1 物理规律的界定第39-40页
        5.2.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微课程设计第40-42页
    5.3 中学物理微课程成效学习者访谈第42-44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第44-45页
    6.1 研究总结第44页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第44-45页
附录1:初中物理微课程开发和实践学生调查问卷第45-47页
附录2:学生对于物理微课程的看法访谈内容第47-48页
附录3:初中物理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教师调查问卷第48-49页
附录4:教师对于在初中实行物理微课程的访谈提纲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位中职生统计思维水平的个案研究
下一篇:3D打印技术在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